首页 > 知识问答文章正文

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知识问答 2021-12-14 02:29:20 admin

2019年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今年的考研政治题型及参考答案,供参考!

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他们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

A.国际工人协会          B.正义者联盟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识记类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创建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为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逾淮为枳说明了( )

A.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B.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C.任何实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D.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展的知识点。题干说橘逾淮为枳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水土发生了变化。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这里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 )

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

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唯物史观相关知识点。题干说物质生活的矛盾即排除B,D。物质生活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的原话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4.在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否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得到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知识点。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是( )

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故A项正确。B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内容,故排除。C项是干扰项,故排除。D项是党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

6.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更好的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是( )

A.政治安全    B.经济安全

C.人民安全    D.军事、文化、社会安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A项政治安全是根本,故排除。B项经济安全是基础,故排除。D项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是保障,故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7.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是( )

A.全面加强党的执政本领

B.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C.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D.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全面”是基础。“严”是关键。“治”是要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

8.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 )

A.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B.建立新型土地承包关系

C.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D.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段话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高度概括。其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或者总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讲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如何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

9.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是因为变法的政令( )

A.触及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B.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

D.带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维新运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10.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 )

A.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B.香港海员罢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2018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在工人运动和党在白区工作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1922年春天,刘少奇同志根据党的指示回国,参与领导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他组织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汉冶萍总工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会组织,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刘少奇同志也因此成为我国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

1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撼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确定了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其原因是中国共产党 ( )

A.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B.不赞成张学良、杨虎城的主张

C.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斗争

D.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岀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并参加张、杨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项。

12.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就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发表了《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评,其中写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结束国共内战    B.商讨联合抗日

C.寻求外国援助    D.争取和平民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重庆谈判。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

13.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  )

A.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根本任务

B.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根本任务

C.把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任务

D.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论断。他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4.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这表明(  )

A.实现自我价值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原因

B.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C.人生社会价值可以代替自我价值

D.个人价值的实现取決于他人的认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基本内容,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我物质和精神的满足程度,社会价值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出的贡献,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制约,一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就没有自我价值,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5.201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存在经贸摩擦是正常的,关键是( )

A.如何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管控分歧

B.如何增加出口、降低关税、管控分歧

C.如何増加进口、消除逆差、管控分歧

D.如何加强合作、加征关税、管控分岐

【答案】A

【解析】根据《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原文,“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存在经贸摩擦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管控分歧。”故,本题答案为A。

16.2018年4月27日,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板门店韩方一侧的“和平之家”举行会晤。本次两国首脑会晤最重要的成果是共同签署并发表了( )

A.《北南共同宣言》

B.《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

C.《(板门店宣言)军事领域履行协议》

D.《为促进朝鲜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以及事实内容,答案为D选项。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78年,中国正徘徊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国发展的逻辑是什么,中国现代化到底要通过何种方式抵达?自近代以来盘桓在中华民族头上的问题,再次成为时代之问。

时间定格在这一刻。中国上百台印刷机转动,不同的报头之下,出现了同一个标题;校园的阅报栏前挤满年轻的面孔,无数学子闻风而至,阅读同一篇文章;千百人重新铺展稿纸,千百支笔重新抖落尘埃,准备书写同一个主题;被一种沉重的沉默笼罩的中国大地,随着第一声响动,忽然爆发出轰鸣。

这是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

这场讨论,成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哲学宣言,不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凝聚了思想共识,而且确立了中国改革进程的理论原则和思维模式。

这场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既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奏,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奏,使中国在道路探索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

这场讨论,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解放思想的力量、实事求是的精神,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演进,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过渡。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8年5月11日)

材料2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时间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摘自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分)

(2)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谈谈你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的社会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实践的结果与实践之前的认识和预想相符合,那么,之前的认识就得到了证实,成为真理性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

(2)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谈谈你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的认识。(5分)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说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②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③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35.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深圳故事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提出创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设想建议,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区一声炮响,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大幕。 特区建立前,深圳还只是一个仅有两条小巷和一条200米长小街的小渔村;今天的深圳,已是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间”。如果把视线聚焦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多,深圳故事更是精彩纷呈。五年来,深圳扎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在高质量发展中发力,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百姓福祉稳步改善,城市文明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特质更加凸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圳依然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起源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地,深圳故事连着中国故事,深圳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生动缩影。改革开放40年来,接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7亿多人成功脱贫;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把改革开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40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8年4月10日、5月21日)

材料2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首站即到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深圳,现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时隔近6年,习近平总书记予2018年10月再次南下广东,他考察调研时指出,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他反复强调,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任务新挑战,必须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人民网(2018年10月26日)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5分)

(2)如何理解进入新时代必须“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5分)

【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5分)

题干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充分论证在新时时代背景下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做出了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可盼网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0645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