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天津市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9年天津市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 下面是宋朝某些年代国家财税收入统计表
年代 | 货币收入总额 | 商税收入 | 商税所占百分比 |
北宋宋真宗天禧末(1021年) | 2635万贯 | 1204万贯 | 45.4 |
北宋宋仁宗皇祐初(1049年) | 3900万贯 | 2200万贯 | 56.4 |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1189年) | 6530万贯 | 3690万贯 | 56.5 |
由此表可知宋朝
A. 城市职能发生变化 B. 财税结构发生变化
C. 农耕经济走向衰退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 清政府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1876—1879年任职)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他的认识
A. 代表了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 B. 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相一致
C. 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D. 超越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
4. 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 B. 以反满方案为宗旨
C. 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D. 脱离了中国实际
5.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吕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 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B. 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 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D. 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6. 英国“新消费主义者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他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大众消费主义的出现 B. 社会崇奢现象的盛行
C. 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 D.社会等级秩序的变动
7.下图为我国国内某文献搜索引擎对某国际合作组织搜索统计的结果,其统计数值反映了不同年份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欧洲联盟
8. 经济区域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版图,欧盟被认为是当今一体化程度最高者,但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这说明
A. 欧盟缺少应对经济困境的能力 B. 欧盟政治一体化滞后于经济一体化
C. 欧盟各成员国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D. 欧洲中央银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具有缺陷
9.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11.《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二、非选择题
12.(19分)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3分)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闽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6分)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2分)
13.(18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 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 家数 | 资本(千元) |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
1914—1918 | 63 | 10658 | 荣宗敬、荣德生等 |
1919—1923 | 65 | 17627 |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8分)
材料三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6分)
14.(19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7分)
材料三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5 ABDCA 6----10 CBBDB A
12【答案】(1)措施:兴办太学;实行察举制;重用儒学家。(3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
作用: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3)内容: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2分)
原因: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6分)
(4)启示: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2分)
13【答案】(1)原因: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4分)
(2)态势: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2分)
动因: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2分)
影响: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4分)
(3)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2分)
效果: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4分)
14【答案】(1)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分)
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2分)
(2)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3分)
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
(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2分)
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
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2分)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