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文章正文

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知识问答 2022-01-23 15:03:56 admin

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然而事实是,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城市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既能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

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 两种形态。

Sub-CBD,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定义的,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 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角度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次级城市中心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

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北京已超过最优规模,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只存在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因此,要缓解北京“城市病”,亟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分担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城市规模效应以及与超大城市的协同效应,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环境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取材于刘洁等人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全行政区人满为患。

B. 中心城区人挤为患。

C. 城市发展模式像“同心圆”。

D. 中心城区的功能过度集聚。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城市副中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能有效缓解特大城市的“城市病”。

B. 是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C. 发展形态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

D. 体现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

3.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窥见一斑:由城市规划看到城市未来的概貌。

B. 摊大饼: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膨胀,人口众多。

C. 杠杆: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手段。

D. 二传:指承接和替代中心城区的功能。

材料二

“如果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排列原子,物质会具有哪些性质?”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的一次著名的演讲《在底层还有很大的空间》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在理论上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们可以在极小的尺度下操纵物质的排列形式,我们就可以利用物质所展现出来的特性做各种不同的事。”几十年之后,化学家已经可以合成各种新奇的分子,并且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分子机器,三位杰出的化学家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三位化学家利用高超的实验手段,操纵原子的排列形式,合成出新奇的分子,从而设计出各种分子机器。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并执行特定任务。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获奖者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它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那么大。第一步,索瓦日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并实现了可以上升0.7纳米的“分子电梯”及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

“一旦你能控制这种运动,一切皆有可能。”获奖者之一费林加说,“可以想象,医生能将这些分子机器人注入你的血管,【甲】。”费林加还曾说:“也许化学的力量不仅仅是理解,还有创造,创造那些从未存在过的分子和物质。”分子机器还能用来进行高密度信息存储,构建神奇的“分子计算机”。硅基芯片的信息存储密度遵循摩尔定律(在价格不变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和性能,每隔18—24个月会提高1倍),而分子芯片能实现分子尺寸上的信息存储,所以不必遵循摩尔定律,在存储密度上能大幅超越硅基芯片。分子机器的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看来还任重道远,但是科学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有突破。今年的诺贝尔奖证明,探索未知世界、挑战人类极限,最终也能得到认可。

(取材于邱晨辉、李晨阳等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语句最适合填写在【甲】处的一项是(3分)

A.并且发现新的拓扑相材料B.然后寻找癌细胞并释放药物  

C.引发病灶细胞自噬性死亡D.依照摩尔定律进行高密度信息存储

5.分子机器具有、可移动等特点,具有可执行某种特定任务、的功能。(2分)

材料二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刺激这些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以恢复健康。这种刺激包括在经络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绒(艾叶)的方法,以达到恢复机体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针具刺激特定的穴位;灸法通常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用艾炷接触穴位灸灼,或用艾条与体表保持一定距离热薰穴位。

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针灸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使它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我们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履行缔约国的责任,强化“中医针灸”该遗产保护的政策保障力度。

(取材于《“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针法和灸法共同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都因为需要火烧杀菌所以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

B. 都通过刺激经络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恢复健康

C. 都在特定的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叶来达到机体的平衡

D. 都为了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医针灸”申遗目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    

B. 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   

C.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D. 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5. 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加点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砭石:“砭”字与“贬低”中的“贬”字,读音相同。

B. 热熨:“熨”,音yùn ,是烧热、烘烤之意。

C. 艾炷:“炷”音zhù,“艾炷”是指用手工或机器制成的圆锥形艾绒小团。

D. 热薰:“薰”音xūn,形声字,共17画,第13画是横。

 

材料三

针灸铜人当国礼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新年首次出访,来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习主席在致辞中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

看到这一幕不禁浮想联翩。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去年,欧洲药典上首次出现了66种中医药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欧洲还建立了209个中医教育机构。如果再联系屠呦呦前年获诺奖,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医学层面,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日益多方位走向世界,被接纳、认同。

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这个世界魅力所在。全球化大势中,开放与交流日渐增多,原本一只只独立的土豆,必然要被装进一个麻袋里,摩擦、碰撞甚至冲突、交锋都在所难免。对中国来说,走向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更是一个文化交融、文明包容的过程。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过程特别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但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才有好效果,大有玄机。

针灸在2010年申遗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中国申报的项目是中医,包括中医理论、技能、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打了很大一个“包”,并不顺利——当然,这也与西医话语体系下中药本身存在的争议有关。后来,中方进行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提出。记得当时专家解释这种调整时是这样说的:除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外,特别考虑到它的实践性和技艺性,考虑到它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国际医学界了解得较多,便于外国人理解。

申遗的成功证明了这种调整的必要和智慧,也给我们一种启迪:一种文化要能被更多国家和民众理解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需要讲究“文化相融”的一些技巧。当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渴望得到更大范围的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时,要找到最易交流的点、最能认同的面、最有说服力的事,才可能让门越开越大。了解、认识是第一步,互相包容、彼此尊重是第二步,然后才谈得上认同、欣赏乃至合作。

这次向世卫组织赠送的针灸铜人塑像,本身也极具故事性。铜人原型诞生于近1000年前的中国北宋天圣年间。当时,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绘制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并铸造了两尊铜人,以立体人体模式来标注354个经络和针孔穴位,无论是医学价值还是制造工艺,堪称世界瑰宝。两尊“天圣铜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现存中国的仅是其后世仿品。可想而知,伴随着针灸铜人身上附着的这些故事被钩沉、翻阅,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的沧桑历史。

面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我们当然有足够自信。但如何把“自信”转化为“相互欣赏”“相互信任”,恐怕还需要找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从感性认知开始,求得理性认同。

(节选自恺理的人民网评《针灸铜人当国礼,从排斥到认同需要“好载体”》)

6. 根据材料三,不属于“针灸申遗成功”直接促进了中医药发展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材出现在欧洲药典上

B.众多中医教育机构在欧洲建立

C.针灸在一部分世卫会员国被允许使用

D.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

7. 根据“材料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多方位走向世界并被接纳、认同

B. 习主席代表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了一尊针灸铜人雕塑原型

C. 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及巨大的实践性和技艺性

D. 中国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并得到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

 

8. 习主席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致辞时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谈谈为什么要继承、发展、利用我国的传统医学。(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①。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取材于《韩非子》)

注:①式:通“轼”,在这里是凭轼致敬之意。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罚严而必必:坚决

B.比降北之罪     北:北方

C.被濡衣而走火者              被:通“披”,穿着

D.韩昭侯使人藏弊裤      弊:旧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赏厚而信     

救火而不死者

 B.不救火者

中之者胜

 C.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

 D.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

上以为慈爱于亲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死敌之赏

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

B.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

(吴起)就倚靠着一辆战车到北门外发号施令

C.为其有气故也

因为它有勇气的缘故

D.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

13.选文讲述了许多赏罚之事,阐述赏罚与政事的关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针对不同的进谏方式给予不同赏赐:“①,受上赏;②,受中赏;③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对赏罚的见解:“不宜偏私,④”。(4分)

14.选文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这位才女是(2分)

A.史湘云B.林黛玉 C.薛宝钗         D.贾探春

18.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分)

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借“①    ,② ”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③    ”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钗头凤》中陆游借“④  ”回忆往昔与妻子同游沈园时所见的美好景致。

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20—27小题。

玄奘和法显

余秋雨

  ⑴塔克西拉有一处古迹的名称很怪,叫国际佛学院,很像现代的宗教教育机构,其实是指乔里央(Jaulian)的讲经堂遗址。由于历史上这个讲经堂等级很高,又有各国僧人荟萃,说国际佛学院倒是并不过分的。

  ⑵它在山上,须爬坡才能抵达。一开始我并不太在意,觉得在这佛教文化的早期重心,自然会有很多讲经堂的遗址。但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似乎另眼相看,一个上了年纪的棕脸白褂男子,用他那种不甚清楚的大舌头英语反复地给我们说着一句话,最后终于明白,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他见我们的表情将信将疑,就引着我们走过密密层层的僧人打坐台,来到一个较大的打坐台前,指给我们看底座上一尊完整的雕像,说这是佛教界后人为了纪念玄奘的停驻所修,这尊雕像就是玄奘,是整个讲经堂里最完美的两尊雕像之一。

⑶他不说这个打坐台是玄奘坐过的,只说是后人的纪念性修筑,这种说法有一种令人信赖的诚实。他还说,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这我是相信的,一切佛教旅行家跋涉千万里,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一路上少不了讲经活动。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

⑷讲经堂分两层,与中国式的庙宇有很大差别,全是泥砖建造,极其古朴。爬上山坡后首先进入一个拥挤的底层,四周密密地排着一个个狭小的打坐间,中间厅堂里则分布着很多打坐台,我们只能在打坐台之间的弯曲夹道中小心穿行。看得出来,坐在中间打坐台上的僧人,在级别上应该高一点,他们已经可以把个人小间里的打坐,挪移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中间打坐台也有大小,玄奘的纪念座属于最大的一种。这一层的壁上还有很多破残的佛像,全都属于犍陀罗系列,这些佛像有些是泥塑,有些由本地并不坚实的石料雕成。第二层才是真正讲经的地方。四周依然是一间间打坐听经的小间,中间有一个宽大平整的天井,便是一般听讲者席地而坐的所在。由此可知,拥有四周小间的,都应该是高僧大德,这与底层正好相反。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可盼网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0645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