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文章正文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知识问答 2022-01-24 20:55:06 admin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6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niǎo nuò)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根据拼音“niǎo nuò”写出词语,并解释“渺茫”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荷塘月色》写景近于工笔,细致写实;《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传达作者的主观情 趣。请结合上面两段节选文字加以分析。

2.(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①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至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②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叉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注释】①鹁鸽:鸽子。②水门汀:水泥。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取材于叶圣陶的同名文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微喟( kuì)

B.隽(jùn)永

C.自诩(xǔ)

D.槁(gǎo)木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____

A.疾徐

清风徐来(《赤壁赋》)

B.众妙毕集

群贤毕至(《兰亭集序》)

C.人间绝响

不绝如缕(《赤壁赋》)

D.难堪

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中的“地方”有哪些特点。

(4)用名词作量词会增强表达效果。请从下面短语中任选一个或另举一例加以赏析。

①一椽破屋(《故都的秋》)

②一茎绿草(《没有秋虫的地方》)

③一带远山(《荷塘月色》“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④一叶扁舟(《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开始写“碳铁之战”系列的时候,人工智能还不像现在这么热门。当时,我已经看过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作品,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但总觉得不满意,以为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被写出来。这就是我写“碳铁之战”的原因。但要如何写,才能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不落窠臼呢?

②在科幻作品里,人工智能通常有两副面孔:要么纯粹的恶,要么纯粹的善。我觉得,都21世纪了,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工智能了。

③“碳铁之战”中的“碳”指“碳族”,也就是人类,因为人类是碳基生物,其存在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是建立在碳元素的基础之上的。“铁”指“铁族”,即小说中的人工智能,它们的存在是以铁元素为基础的。铁族个体为钢铁狼人,可以在狼形和人形之间切换。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形体?小说中有解释,因为这种形体既与人有相似之处,所以容易让读者接受,又与人有不同之处,这样容易制造出陌生感。

④我从不相信,一台电脑,由于程序员的主动设计或者外界的一道闪电,突然间就拥有了可以匹敌人类的智慧。因为虽然智慧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但好奇心、想象力和彼此的交流,在其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智慧不是编程可以编出来的,而一台没有同伴的电脑,也是不可能孕育出智慧的。最关键的,我认为智慧并不特殊,它就像是猎狗的鼻子、天鹅的翅膀、蜻蜓的眼睛,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是生存压力之下自然演化的产物。

⑤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的世界上第一个“铁族”,是88个由同一组程序复制而成但彼此之间有明显差异的子程序。这些子程序被放置到虚拟现实系统中,在极短的时间里,遭遇数百种天灾人祸,被“逼迫”演化出如同蜂群般的群集智慧。

⑥我从不相信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会以消灭人类、毁灭世界、占领地球为己任,并且孜孜以求,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人类才会感兴趣的目标。既然它们拥有机器智慧,那它们就会具有它们的情感,它们的欲望,它们的认知,它们的生存目的。我想,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们﹣﹣他们将走上与人类文明迥异的发展道路。,宇宙那么大,智慧也好,文明也罢,都不可能只是人类这一种形式。

⑦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独立于人类之外的文明来看待,“碳铁之战”系列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宽广了。人类需要拼命向铁族“证实”自己是智慧和文明的,这在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看来,是非常荒谬可笑的。然而也会让有识之士警醒,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所作所为,对何谓“人类”、何谓“智慧”和“文明”,有全新的认知。

(取材于萧寒星的文章)

 

(1)下列能够替换“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不落窠臼”这组成语的一项是____

A.按图索骥步人后尘

B.亦步亦趋陈陈相因

C.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D.如法炮制千篇一律

(2)下列对前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作者对科幻作品通常只写人工智能纯粹的善或恶不满意。

B.称人类为“碳族”,是因为他们是地球上唯一的碳基生物。

C.“这种形体”是指可以在狼形和人形之间切换的形体。

D.“钢铁狼人”的形象容易让读者既感到熟悉又觉得陌生。

(3)简要说明文中两处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何共同特点,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4)根据全文,你认为“从智慧和文明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和“我为什么要写碳铁之战”这两个语句,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为什么?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①,公果溺死流海湄②。

有长鲸臼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③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竞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注释】①凭:不用工具过河。②湄:水边。③罥:挂。

(1)《公无渡河》的一二句“黄河西来……触龙门”和五六句“大禹……不窥家”写出了黄河____的特点,它们分别使用了____和____的手法。

(2)上面两首诗都写了“公渡河而死”一事,前者繁、后者简,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说明理由。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5.(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遏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夫:那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盖:如果

C.目遇之而成色

遇:接触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应

(2)把文段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6.(9分)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日西山,东日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④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遂相与营之。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兹欲以成吾亭邪?”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⑨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④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 pō tuò):不平坦。③幅巾:以幅巾束首,形容洒脱的样子。④睥睨( pì nì):斜视,表示有所打算。⑤褰( 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穷:困窘

B.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C.兹欲以成吾亭邪

兹:这

D.遂相与营之

营:建造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趁机将那老树倒下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得以扩大

B.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完备了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当他得意扬扬的时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别人指责,就可以暂时把心思寄托在山林之中

(3)第①段说“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意思是“因为过着这样的生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请根据此段回答“这样的生活”指什么。

(4)如果说,少年苏轼常常“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是源自洒脱的天 性,那么中年苏轼在贬谪时期仍然“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更多是 源自旷达的心境。上面《赤壁赋》的节选文段反映了他拥有旷达心境的原因: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6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总角之宴,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②或取诸怀抱,____;或因寄所托,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五、本大题共1题,共6分.

8.(6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下面的材料反映了颜回的很多特点。请写出三个,并就其中的一个特点,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子谓予贡日:“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治长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②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篇》)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

子谓颜渊日:“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篇》)

【注释】①愈:较好。②贰:重复。

9.在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用大量的笔墨塑造了老葛朗台的形象,小说却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六、本大题共1题,共40分.

10.(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请以“秘密,原来在这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叙述、有细节。不得套作。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请以“一本书的奇特之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叙述、有细节。不得套作。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6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niǎo nuò)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根据拼音“niǎo nuò”写出词语,并解释“渺茫”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荷塘月色》写景近于工笔,细致写实;《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传达作者的主观情 趣。请结合上面两段节选文字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读音与字义的掌握情况,平时要注重积累。

(2)本题考查对散文写景语言的赏析与理解,要结合具体写景的内容加以分析。

【解答】(1)应是“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渺茫”,本意指时地远隔,模糊不清,这里采用了通感的修辞,将嗅觉用听觉来写,表面写歌声由于距离远,所以听起来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实则是在写荷香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

(2)《荷塘月色》细致写实,描写细腻,比如第四段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生动而细腻。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多角度地展现了月下荷塘的美,从形状、色彩、香气等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月下荷塘的美景进行了精雕细琢。

《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传达作者的主观情趣。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答案:

(1)袅娜;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

(2)答案要点:《荷塘月色》:描写细腻,从各种角度写景物的形状、色彩、香气等,着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精雕细刻。

《故都的秋》:主观情味更加浓郁,侧重以情选景,写景时多简笔勾勒,三言两语便凸显特征神韵,大开大合。

【点评】本段阅读是考查对课内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主要涉及对写景句的赏析,要分析其使用的手法修辞与作者的情感。《荷塘月色》细致写景主要涉及月下荷塘这一段,需要分析其写荷叶、荷花、荷香等句子的特点。《故都的秋》需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哪些写景内容提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2.(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①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至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可盼网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0645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