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西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年广西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熨帖(yù) 朔风(shuò) 憎恶(zēng) 徇私枉法(xún)
B.瓜瓤(ráng) 熹微(xī) 胸襟(jīn) 逸兴遄飞(chuán)
C.迁徙(xǐ) 陨首(yǔn) 枕藉(jí) 真知灼见(zhuó)
D.接榫(sun) 剽悍(piao) 恍惚(huang) 条条框框(kuā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坚定地表示,并不会离开自己热爱的自行车运动。他说:“以前大家帮我争冠军;现在和以后,我会鼎力相助年轻车手去争冠军。”
B.在“智慧旅游”成为热门话题之际,部分学者认为,在各地大规模发展“智慧旅游系统”的同时,要替惕“泛智能”“伪智能”现象登堂入室。
C.“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等出了交通事故后才后悔不已。
D.在国家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延续无望之际,在家电市场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旨在刺激消费的电子信息类产品的节能补贴政策呼之欲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实证明,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需要动态的发展和传承,为其注人生活的源头活水,焕发其自我创新的活力。
B.乡土作家群已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品牌、名片和符号,对推动社会文明风气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C.提商农村教师待遇并不是一个理念、一项福利,而是目前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根基工程。
D.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也是“月球24号”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塔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特定历史时期的“闪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蕴含的丰富内涵,标志性建筑都堪称一流而决不平庸,都独树一帜而决不落入俗套,从而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为一座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①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建筑物中出类拔萃的杰作
②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标志性建筑,都凝聚了当时最杰出的智慧
③使得一座城市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④成为载入史册的一个著名事件
⑤不论外形、功能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⑥不仅让人们赞叹不已,而且让人们深感自豪
A.①④③⑥②⑤ B.②⑥④③①⑤ C.⑤⑥③①④② D.③②⑥④①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纸上的竹
吕峰
古之文人雅士与气节之士,大抵都爱竹,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在我看来,竹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节象征节操,中空则虚怀若谷,正因如此,几千年来,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以我不仅爱山野之竹,亦爱纸上之竹。
画墨竹起于唐代,据说吴道子、王右丞都是此中妙手,但未见他们流传的作品。宋代最有名的要数文与可,苏轼曾对他称赞备至,在《文与可画埙当谷偃竹记》中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付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为文与可所画的偃竹题了此文,千百年来引用者甚多。所谓胸有成竹方能画竹,无疑是一种行家的见识。
其实苏轼也是极擅画竹。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所谓“东坡竹之庄子”、“妙而不真”,即只求神韵,不必求其形似。米芾曾在《画史》中记载苏轼画竹的情形,说:“子瞻做墨竹,从地一直起自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可见苏轼的艺术观与他的文学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元代有赵孟頫、李息斋、吴仲圭诸人,都以画竹出名,但以吴镇的竹子画得最好,能穷极变化、神形兼具,能和文与可相媲美。明代的马守真、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竹圣手。尤其是郑板桥的墨竹,风骨神采,写画描摹,古今无出其右者。
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兰草与竹,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孤标傲岸的情怀。他的兰草有书法味,他的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铁划银钩,迥然写出人性的倔傲出尘。
曾在一家博物馆见过他的一幅墨竹图,三两竿瘦竹崛立风中,枝叶如戟,似闻啸叫之声,竹根深深扎进石隙中去,万物凄迷,唯竹挺然,不曲不弯,仿佛是郑板桥灵魂的独语。郑板桥以竹写自己的心境,写自己的人格,竹子是他内心世界的观照物,仿佛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及“衙斋卧听萧萧竹,犹是民间疾苦声”的写照。他曾在自己画的一幅墨竹上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櫜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醉里挑灯看剑固然悲壮,而于浊世中持一份清正尤其不易。
郑板桥画的竹,其中滋味世上能有几人真领会的?后世冒先生之名的墨竹赝品遍及海内,虽能形似,神韵气概却全无,行家一看便知。因为没有那种深邃的对世情的洞察与孤标傲岸的精神,即使画出了竹子的形态,也一定画不出其品格与风神。所以这世上会画竹的甚多,而只有郑板桥的竹子能够瘦劲地立于岁月的风中,可见画品即人品。纸上的竹,其实来自于人的心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09月21日,第16版)
5.下列对于“纸上的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纸上的竹”即用墨画在纸上的竹子,是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相传唐吴道子是墨竹画的高手。
B.“纸上的竹”的形成过程是“实有之竹”到“眼中之竹”,“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胸中之竹”再到“实有之竹”。
C.“纸上的竹”是“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的“竹”。
D.“纸上的竹”是画竹者的精神和品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能反映画竹者人品的高下。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板桥之竹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他的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能鲜明地传达出人性的倔傲出尘。
B.“街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具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C.郑板桥的墨竹,无论风骨神采,还是写画描摹,都要高出宋代的文与可、苏轼,元代的吴镇,明代的马守真。
D.苏轼画竹只求神韵,认识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鹊落,少纵则逝矣。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之物的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反映了人们对它特有的喜爱之意。
B.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郑板桥的兰草有书法味,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情怀。
C.米莆评价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认为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
D.后世的冒牌先生们由于没有郑板桥的人格和心境,即使画出了竹子的形态,也一定画不出其品格与风神。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但训练士马,缺则补之。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
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者无不辟易 辟:开辟。 B.专知行军兵马 知:掌管。
C.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 抚:抚恤。 D.量移汉东郡太守 量:权衡。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忠嗣“为良将”的一组是
①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 ②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③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④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⑤请休兵秣马马,观衅而取之 ⑥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桐,原名训,小时因父亲为国捐躯,被玄宗赐名忠嗣,并带到宫中供养多年,肃宗常与他一起游玩。
B.王忠嗣是唐代良将的后代,唐玄宗曾与他探讨用兵之道,忠嗣从容应对,令玄宗惊叹说:“尔后必为良将。”
C.王忠嗣年轻时以勇敢,冲锋陷阵而骄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官衔的增大,他逐渐展示了其老成稳重的一面。
D.唐玄宗欲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坚决反对,玄宗不以为然;后董延光攻石堡城,忠嗣按兵不动,结果大败而归。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5分)
(2)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陇头水二首(其一)
江总①
陇头万里外,天崖四面绝。人将蓬共转,水与啼俱咽。
惊湍自涌沸,古树多摧折。传闻博望侯②,苦辛提汉节。
【注】①江总:曾仕梁、陈、隋三朝,虽然他不愿仕几朝,却又无法摆脱。②博望侯: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1)“人将蓬共转,水与啼俱咽”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5分)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喻之于怀。 (王羲之《兰亭集序》)
青青子衿,__________。但为君故,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生女犹得嫁比邻,__________。 (桂甫《兵车行》)
(2)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三岁食贫。 (《诗经·氓》)
闾阎扑地,__________;舸舰弥津,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 (陆游《书愤》)
5、(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钟情向日葵
王本道
①立秋过后,下午四五点钟的阳光就开始零落稀疏起来,风透过窗纱送来阵阵隐约的凉意。隔着宽大的窗户,几株向日葵正在院子里,挺拔而婀娜地闪烁着灼人的金黄,不经意抬头,也是满眼可以欣赏的风景。
②自从搬进这个院落,每年都要在窗前栽下几株向日葵,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向日葵度过了十几个春秋。
③在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里,向日葵与我虽相对无言,彼此间却似乎已经形成一种神秘的默契。骄阳下巍巍然如华盖蔽日,酷暑中郁郁葱葱、生机勃发,窗口作画框,我每天享受着它们带来的恬静与清凉,纵有多少困顿与烦恼都如云烟尽消。
④向日葵是自幼就熟知的,但在很长的时日里,却因熟视而无睹,直到1968年下乡“插队”。插队的乡村地处辽南山区,我和其它五位男女同学同住在生产队长刘大爷家里。辽南乡下,村里的民居几乎千篇一律是青石堆砌而成的平顶房,青石垒成的前院后园。前院和后园各属各家,农家人耻于浪费,总能见缝插针种些早熟玉米、蔬菜和花花草草什么的。而无论院子里栽种得如何“花哨”,都少不了几株向日葵。我们住的几间屋子的窗前,每年入夏以后,也会有几株向日葵渐渐长开,宽大的叶子衬着金黄色的花盘——那是刘大爷替我们精心种下的。他那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别小看了那几朵葵花,那是过日子人的标志,是做农人的本分。”是啊,一株株向日葵,傲然挺立,光彩灼灼,流溢着一户户农家生活的芬芳!
⑤插队三年,其实是一段孤独寂寞的时光,但窗前的向日葵减轻了我的苦闷。春天它似乎比所有花都显得沉稳,当各色春花相继绽开,漫山遍野花姿妖娆时,向日葵尚在默默地伸展着修长的枝干,滋润着硕大的叶片,悄悄然不喧哗。直至入夏,它才渐渐孕育起圆圆的蓓蕾。从蓓蕾到绽出花瓣,又要相当时日。直到盛夏,一朵朵灿烂耀眼的金色葵花才圆满地绽开。向日葵的花期极长,从盛夏开到中秋,疏密有致的金色花瓣,宽大肥厚的心形叶片,与阳光同在。黄绿色的花盘中,细嫩如绒毛的花蕊,似一个个柔软细腻的小生命,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哺育。
⑥生长在我居所窗口的向日葵,让我一扫躁动而心情亮丽,雨中的向日葵,则更让我心境舒朗。北方的盛夏,常常是一片乌云从天边掠过,接着便化作暴雨倾盆,众多娇嫩的花被“零落成泥碾作尘”,向日葵在雨中,却能优雅地“伸出手掌”承接甘露,忘我地陶醉。风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叶片被雨水洗得发亮,安详而静美。这中间,有一种勃勃朝气潜滋暗长。
⑦其实,宁静何尝不是一种力量呢?宁静是蓄势待发,是等待成熟。这样的宁静,并非来自经历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世界对心灵的渗透、疏解。
⑧年事渐长,阅历渐多,我在祖国的其它地方也“发现”向日葵,仿佛你特别期盼某种事物时,就更容易让它从迷蒙的背景中凸现出来,更容易发现,到处都有它。一株,几株,一片……流动的光影和灿烂的色彩总让我神驰心醉。在东北和西北的广袤疆土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葵花田,似火的光影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倏忽让我想到身穿草绿色军装的士兵方阵,神采奕奕,时刻准备听从祖国的召唤。
⑨当年梵高画向日葵不知是蕴藏了怎样的思考玄机,但是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让我解读向日葵的生命奥秘时,愈加景仰它执著于太阳的精神,崇尚它安详静美而又雄姿英发的生机!
⑩有人说,“美是邂逅所得”。无论是对一个人或是一样东西,只有先入了心,才能真正入眼,“一见钟情”也因此而产生。从儿时对向日葵的熟视无睹,及至青年时代对向日葵的钟爱,邂逅美丽毋宁说是邂逅了热爱美丽的心灵线索。如今,许多人放逐宁静,四处寻找富裕而热闹的日子,农家院落里的向日葵也少觅踪影,而生活在城市丛林之中,我又时而为眼前的日新月异欢欣,时而渴望一个宁静的去处,便愈加在意窗前那点金色的葵花。
⑪每年照例栽下几株,只愿让自己的内心也长满宁静的向日葵,如原野,可诗意生存,淡泊写作。
(《人民日报》2012年09月08日,08版)
14.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向日葵与我虽相对无言,彼此间却似乎已经形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2)只愿让自己的内心也长满宁静的向日葵,如原野,可诗意生存,淡泊写作。
15.文章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向日葵?请简要分析。(6分)
16.“我”为什么“钟情向日葵”?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6分)
17.第⑩段说:“无论是对一个人或是一样东西,只有先入了心,才能真正入眼,‘一见钟情’也因此而产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六、(15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许多创业成功的过来人认为,创业要有具体的项目,没有明确的创业项目,谈何创业。不论你所创 的行业性质,是属于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一定都需要一笔资金。如果有某项专业的技能,再加以应用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如此则如鱼得水,创业时必定驾轻就熟得多。另外,经验也可以帮助你白手起家。
对刚踏入创业之途的创业新手来说,要善于利用充沛的人际关系,它对你助益甚大,甚至可能在你创业最危急的关头,能为你化险为夷,为你开启成功的新一页。一个创业者即使具备了上述条件,如果没有广大的市场空间或特定的市场定位,那么他创业成功的机率也将是零。
许多创业成功的过来人认为,创业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际关系和市场。
19.下面的一段文字,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5分)
①如今常识性错误常常见诸于古装电视剧,有些历史常识只要剧组认真做点功课完全可以避免出错,②当然,能请来历史学家进行严格把关,③更能有效地防止不再出错,④但是,如今一些剧组宁可顶着粗制滥造的骂名,也不愿不耻下问,请教专家,⑤致使历史漏洞大开,造成历史笑话出现层出不穷。⑥如今,在一些历史古装剧中找茬取乐,已成了广大网友的一大幸事,这一教训其实真的值得剧组记取。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示例:微笑犹如一枝娇艳的鲜花,可以感染周围,更能绽放成万紫千红的春天。
七、(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电台名气不大,竞争力不强,广告收入自然很不理想。为了扩大知名度,台长绞尽脑汁,都无济于事。一次,电台正播一个节目,主持人中间休息改播音乐时,忘了关闭麦克风,无意之中,主持人用方言与导播的对话被播了出去。台长知道后大为恼火,不过随后一些听众打来的电话让他有了新主意。一些听众反映,从主持人的失误中得知电台的直播节目并不是事先录制的,他们觉得这样的节目贴近听众,可信度高。台长意识到机会来了,迅速调整节目安排,增加与听众直接互动的内容,从而使收听率大涨,,电台知名度也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广告收入的大幅增加。没想到,主持人的失误,给电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北海市春季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卷
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徇“xún”应为“xùn”,C.藉“jí”应为“jiè”,D.框“kuāng”应为“kuàng”。)
2.D(A.鼎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误用敬词。B.登堂入室:比喻学间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使用对象不对。C.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贬义。用“不以为意”好。此处望文生义。D.呼之欲出,①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3.D(A.语序不当。应是“传承和发展”,成分残缺。应在“风气”加上“的形成”,C.成分赘余。“目前”与“当务之急”部分语意有重复。应删去“目前”。)
4.B(首先综观全段,整体把握段落的中心内容,除了第①⑤句是谈标志性建筑的外形等,与后文内容吻合,且关联词“不论”与“还是”自然搭配,其他主要讲标志性建筑的历史价值。这样可排除A、C两项;然后根据剩下句子内容,②总说,领起⑥④③,这里还根据句子的成分来分析,如④的主语和③的主语分别是什么,便可排除顺序。)
5.B(应是“胸中之竹”再到“纸上的竹”。)
6.D(选项后文是苏轼评价文与可的话,而非自评。)
7.C(米芾的《画史》只说出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之道。)
8.A(辟:躲避。)
9.C(①写玄宗之表现,王忠嗣还未成为良将;②写借他人推荐之词侧面表现王忠嗣“为良将”;③写三军击敌之表现。④⑤都写王忠嗣用兵之谋略。⑥写董延光告王忠嗣缓兵的状。)
10.D(文中没有说“忠嗣并没有按兵不动”,只是“缓师”。)
11.(10分)
(1)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占领新城,有人说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这件事,若要取胜,非他不可。(“谋拔”、“或言”、“辑事”各1分,句意2分)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