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被收文言文翻译注释 孔融妙对文言文注释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
德行 第一
陈蕃尊重贤才
【原文】
陈仲举[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2],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3]太守,至,便问徐孺子[4]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5]。”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6],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1]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2]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
[3]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
[4]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
[5]廨(xiè):官署,衙门。
[6]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
【译文】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立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评析】
周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典故出自《古文尚书·武城篇》。周武王秉承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陈蕃则以武王为榜样,他也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去做官,因为他知道贤人是群众的民意代表,访贤举能,才能显出一个领导者的亲民态度。而且作为人民的父母官,需要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以及贤达人士的辅佐,于是陈蕃在刚刚赴任还没有进入府署前,就想先向隐居的徐稚表示慰问,也向别人明示自己尊重贤才的心意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伟岸的胸襟。再往后,陈蕃对徐稚也一直彬彬有礼,并仿效周武王为徐稚设置了一个坐榻,等徐稚走后就把坐榻给挂起来。
周乘仰慕黄宪
【原文】
周子居[1]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2],则鄙吝[3]之心已复生矣。”
【注释】
[1]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东汉人,官至泰山太守。
[2]黄叔度:即黄宪,字叔度,汝南慎扬人。出身寒微,因有德行,受到当时名流推崇。
[3]鄙吝:心胸狭窄浅薄。
【译文】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狭窄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评析】
黄宪出身寒微,却有着和颜回一样高尚的道德与品行。黄宪和周乘两人只是有些日子不见,但却会让周乘意识到自己”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这是因为黄宪让周乘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入到一种不曾感受过的崇高境界,让他的精神境界与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其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黄宪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因为道德堕落的人是意识不到”鄙吝之心”的。而黄宪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这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力量。就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犹如和风细雨,慢慢地把他的善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行渗入人心,教化并感染身边的人。
黄宪器量难测
【原文】
郭林宗[1]至汝南,造袁奉高[2],车不停轨,鸾不辍轭[3]。诣黄叔度[4],乃弥日信宿[5]。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6]。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7]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
[1]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幼年父母双亡。东汉末太学生领袖,博学有德,善处世事和品评人物。
[2]袁奉高:即袁阆,字奉高,汝南慎阳人,东汉时官至太尉掾。
[3]轭(è):架在拉车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4]黄叔度:即上文说的黄宪。
[5]弥日:整日。信宿:住宿两晚。
[6]陂(bēi):湖泊。
[7]器:器识。这里指度量。
【译文】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天两晚。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评析】
郭泰分别去拜访袁阆和黄宪。他的言行中虽没有正面拿袁阆和黄宪作比较,但是不难看出:袁阆是贤达之士,有着高深的造诣,是值得郭泰去造访的。但是把袁阆和黄宪两个人放在一起的话,显而易见,袁阆的造诣远没有黄宪深厚,而且黄宪的人品、学识都胜袁阆一筹。所以才值得郭泰在黄宪那儿住了”两个晚上”。因为,即使他无法揣摩出黄宪高深的思想和道义,也可以从黄宪那学到很多的东西,同时,也表现出郭泰对黄宪的敬佩程度。
陈谌设喻答客问
【原文】
客有问陈季方[1]:”足下家君太丘[2]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3]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4],上有万仞[5]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1]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儿子。
[2]太丘:即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故称陈太丘。
[3]家君: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
[4]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
[5]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译文】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评析】
陈谌知道对方是不怀好意,想要挑衅自己,于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他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有千万丈高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渊源;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呢?借它的寓意巧妙地应答了对方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陈谌的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而从他回答的话语中,一方面表明了儿子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的儒家伦理观念,另一方面表现的则是父亲亲民敬君的为官之道。同时,也把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表现出来了。
荀巨伯与友重义
【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胡[2]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3]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4]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1]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
[2]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东汉时常指匈奴、乌桓、鲜卑等。
[3]子:对对方的尊称。
[4]汝:你,略带轻贱意味。
【译文】
汉朝荀巨伯远道去探望朋友的病,当时正好遇到外族敌寇攻打朋友所在的那个郡,朋友对巨伯说:”我都是要死的人了,你还是离开这里吧!”荀巨伯说:”我那么远来看你,你却叫我离开,败坏道德去求得生存,怎会是我荀巨伯的作风?”敌寇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让他一个人留在这里,我情愿代他受死。”敌寇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有道义的国度!”于是撤军返回,整个郡城因而保全。
【评析】
荀巨伯不肯”败义以求生””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在生命攸关的时候,他完全有机会逃生,但他为了能照顾生病的朋友,却能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决定和朋友一起面对。在生死一线的时候毫不退缩,甚至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换朋友的命,而他的这种精神最终也使得敌寇望而生敬,从而退兵,也因此而挽救了整个郡城。从中可见荀巨伯此人多么重情重义。他对于朋友间的感情看得很重,甚至能不在乎自己的生命,而舍生取义。这的确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尤其在当代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潮流之中,在人们开始淡化这种”情义”的时候,这种精神更加需要人们去学习,去发扬。或许会因为此种举动而让人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庾亮效仿孙叔敖
【原文】
庾公[1]乘马有的庐,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2]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注释】
[1]庾公:庾亮,字符规,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官历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等职,死后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2]孙叔敖:姓孙叔,名敖,春秋战国时楚国人,曾任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诸侯。
【译文】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是害了那个买主,我宁肯让自己继续不安,也不可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民除害,杀死了两头蛇,自古以来便被世人所传颂,成为千古佳话。文中庾亮敬佩孙叔敖的做法,不把自己的恶马卖给别人。因为他考虑到买主买了这恶马必要担负困扰与灾祸,所以宁肯自己继续遭受这些烦恼也不愿意卖给别人,可见其心胸之坦荡。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句很简单的话,可是要做起来却是一点都不简单。因为现在人们惯有的思维是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这么做,当买到不好的货或者接受一项不好的任务的时候,老是埋怨别人。可是当自己”施之于人”的时候,就总是想不起来这句话。总是祈祷着把好的留给自己,把那些坏东西、坏事情全给别人吧。如果我们能想一下孙叔敖、庾亮他们,也许会生活得更心安理得一些。
言语 第二
边让失次序
【原文】
边文礼[1]见袁奉高,失次序[2]。奉高曰:”昔尧聘许由[3],面无怍[4]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5]?”文礼答曰:”明府[6]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赏耳!”
【注释】
[1]边文礼:即边让,字文礼,东汉末陈留人,神才挺拔。三国时给曹操当官,曾任九江太守。后被曹操所杀。
[2]失次序:指举止失措。
[3]尧: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被古人视为贤明之君。许由:传说中尧时的隐士,阳城槐里人,隐于箕山,尧想让位给他,不肯接受。
[4]怍(zuò):羞愧;惭愧。
[5]颠倒衣裳: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古人的衣与裳有别,衣是上衣,裳是下衣。这里的引用,意在嘲笑边文礼举止失措。
[6]明府:高明的府君,是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
【译文】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尧帝的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
【评析】
边让去拜见袁奉高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准备好,一时间显得匆忙又有点慌乱。袁奉高借故引出许由的故事,暗喻贤者不应该让自己举止失措并因此失礼。意在让边让难堪,但是边让很快就让自己镇定下来,既不能明着反驳袁奉高,但是又要不失自己的礼仪风度,给自己挽回面子,于是说这是”尧德未彰”的缘故才使得他如此,我们足可以看出他的反应之敏捷。他的机智和才能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对不同的问题,在洽谈或商议中既要给对方留足面子,同时也要让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不容侵犯、却又能友好相处的形象,这将大大地有益于我们的工作顺利与家庭和睦。
徐稚设譬答问
【原文】
徐孺子[1]年九岁,尝月下戏[2]。人语之曰:”若令[3]月中无物,当极明邪[4]?”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1]徐孺子:即徐稚,字孺子。
[2]戏:游戏,玩耍。
[3]若令:假使;如果。
[4]邪:通”耶”。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评析】
人的眼睛要是没有瞳孔那肯定就是瞎的,哪里还叫明呢?徐稚没有从正面回答提问者所提出来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外物从侧面来回答提问者月亮中如果无物则不明,很恰当地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也是暗喻别人凡事物极必反,正像我们待人接物都要考虑到凡事不能要求过高,有些事情本身就是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原文】
孔融被收[1],中外惶怖[2]。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3],了无[4]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5],二儿可得全不[6]?”儿徐进曰:”大人[7]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1]收:逮捕,指孔融被曹操逮捕。
[2]中外:朝廷内外。惶怖:恐惧害怕。
[3]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先以小钉琢地,名为签,在签的所在为主。出界的就算输,彼此都没中的算输,中了但是碰到主签的也算输。
[4]了无:全然没有。
[5]罪止于身:惩罚只限于我一个人。
[6]不:同”否”。
[7]大人:对父母或父母辈的尊称。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保全性命吗?”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评析】
本文所述故事的背景是曹操准备南征刘备和孙权的时候,孔融劝曹操不要南征,曹操没有听他的,孔融便在背后发了几句牢骚,这几句话却刚好传到和他向来不和的御史大夫耳里。于是他们就添油加醋地向曹操禀告,曹操大怒,下令处死孔融一家。而他的儿子那时候还不大,都只有几岁,孩子们知道衙役们不会放过自己,他们不慌不忙地对孔融说:”您见过捣翻的鸟巢下还能有完好的鸟蛋吗?”表现了他们从容不迫、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让人想不到孔融两个孩子年纪虽小,却传承了他们父亲的气度和智慧。”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成语即出于此。
祢衡为鼓吏
【原文】
祢衡[1]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2]。衡扬桴为《渔阳参挝》[3],渊渊[4]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5],不能发明王之梦[6]。”魏武惭而赦之。
【注释】
[1]祢(mí)衡:字正平,东汉末平原人。与孔融是忘年交。孔融向曹操推荐他,但他恃才傲物,托病不往,惹怒了曹操。于是令他为击鼓的鼓吏,想羞辱他。在八月的朝会,曹操让祢衡击鼓,他裸身立于曹操前,大骂曹操。后被黄祖所杀。
[2]月半试鼓:《文士传》记载此事说:”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
[3]桴(fú):鼓槌。《渔阳参挝》:鼓曲名。曲名称渔阳,是借用了东汉彭宠在渔阳起兵反汉,最后兵败身死的故事。参挝,敲击鼓的调子、节拍。这里祢衡击此鼓乐,意在讽刺曹操。
[4]渊渊:形容鼓声深沉凝重。
[5]胥(xū)靡:古代刑罚之名,相当于现在的从犯,服刑的囚犯。这里指傅说,商天子武丁把他从服劳役的囚徒中起用为相。
[6]”不能”句:意思指鼓曲感动不了魏王曹操。明王,英明的君王,指曹操。
【译文】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贬谪为鼓吏,正遇八月中会集宾客要检验鼓的音色。祢衡扬起鼓槌演奏《渔阳参挝》,鼓声深沉凝重,犹金石之声,在座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之罪,和殷时服刑的犯人傅说相同,可是没能感动贤明的君主从梦中惊醒过来。”魏武帝听后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
【评析】
祢衡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只是生性怪癖。因为他总是认为世上没有足够让他去佩服的人,所以,他对待别人总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所以被曹操贬黜为一个打鼓的小卒。而他作的《渔阳参挝》确是”渊渊有金石声”,可以令”坐上宾客听之,莫不慷慨”。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慷慨激昂的感觉,孔融借机会向曹操进言,想要给祢衡挽回局面。他所说的傅说的故事是:殷朝时天子武丁梦到天赐良才,于是在牢里发现了傅说,后来用为大臣,辅佐治理国家,殷朝于是开始兴盛。孔融讥讽曹操不能像殷高宗一样有求贤的想法。曹操肯定不会听不出来,所以孔融的话让他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便赦免了祢衡。孔融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在讥讽曹操的时候同时也挽救了祢衡。
钟会汗不敢出
【原文】
钟毓、钟会[1]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2]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3]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4]。”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得出。”
【注释】
[1]钟毓(yù):字稚叔,颍穿长社人,三国时魏国丞相钟繇长子,十四岁即任散骑侍郎,历任侍中、廷尉、都督荆州军事。钟会:字士季,钟毓的弟弟,聪明有才能,辅佐曹丕,此人颇居功自傲,历任镇西将军,官至司徒,后因谋反被杀。
[2]钟繇:字元常,家贫好学,精通《周易》《老子》,历任大理、相国等职。入魏后任廷尉、太傅。
[3]敕:皇帝下命令。
[4]浆:一种带有酸味的饮料,常用以代酒。这里的”浆”和”惶”,下文的”出”和”栗”,古代可以押韵。
【译文】
钟毓和钟会两兄弟从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到了他们兄弟的名声,便告诉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令他们朝见文帝。朝见时,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就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说:”由于恐惧慌张,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冒出。”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呢?”钟会回答说:”由于恐惧战栗,所以汗水也不敢出。”
【评析】
钟毓和钟会两兄弟面对魏文帝的提问,同一个问题,两个人有不同的回答。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钟毓对待魏文帝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就说什么,确实是因为害怕所以就出汗了,没有什么说谎的情节,说明钟毓这个人比较中规中矩,不虚伪,不狡猾;而钟会则不同,虽然他明明没有出汗,但是如果说实话就显得对皇上没有敬意,聪明的他便说”是因为害怕,所以怕得连汗都不敢流出来了”,是在表明他比钟毓还害怕。而且他回答的话语又和钟毓回答的是一个格式、一个说法,只是换了一个顺序,其实在场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句奉承的话,可是都会觉得这孩子够聪明、机警而且又活泼。所以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有时更有益于事物的发展。
哀感中年
【原文】
谢太傅语王右军[1]曰:”中年[2]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3]。”王曰:”年在桑榆[4],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5]。恒恐儿辈觉损[6]欣乐之趣。”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官历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2]中年:指四十岁左右的年纪。
[3]恶:不舒服,难受。
[4]桑榆:本指被落日余晖照射的桑树和榆树,转指夕阳、黄昏,这里用来指人的晚年。
[5]丝竹陶写:陶冶情操于丝管弦以忘忧。
[6]觉损:减少。
【译文】
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中年以来,容易被哀伤的音乐情绪感染,和亲友道别,总是好几天闷闷不乐。”王羲之说:”到了晚年,自然会这样,只能借助丝弦管乐器于音乐寄兴来消愁。还常常担心子侄辈减少自己欢乐的情趣。”
【评析】
“哀感中年”的成语就出自这里,是说人到了中年,对于亲戚朋友之间的离别总是或多或少地感觉到阵阵的哀伤,总是喜欢怀旧。这里是指谢安和王羲之一起在缅怀过去,然后共同发出感叹,对过去表示一种近在咫尺却触手不及的无可奈何。那些美好的回忆只能在脑子里放电影一样地回放,却永远只是感受,而不可能再回去重演一遍。这就是自中年之后人所感受的悲哀,时间总是往前走,却无法倒回。所以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时光,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留下什么遗憾。等到认识到的时候再想补救,或许那时候已经什么都晚了,就只能怀着悲戚的心情去缅怀那些失去的。文中王羲之他们就只能静静地享受剩下的时光,还总是会担心孩子们会打扰到这种清修。
谢道韫咏雪
【原文】
谢太傅[1]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2]曰:”撒盐空中差[3]可拟。”兄女[4]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5]女,左将军王凝之[6]妻也。谢安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
[2]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官至东阳太守。
[3]差:大略;差不多。
[4]兄女:这里指谢韬元,字道韫,谢安长兄谢奕的女儿,聪明而有才识,有诗文传世。
[5]无奕:谢奕,字无奕。
[6]王凝之:字叔平,王羲之第二子,曾任江州刺史、左军将军。
【译文】
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在一起,和儿女们讲解谈论文章。一会儿,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安兴致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胡儿说:”差不多就像撒把盐在空中一样。”侄女说:”就好比柳絮被风吹起。”谢安大笑。这位侄女就是谢安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评析】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书香门第的大家族里,遇到雪天而没有办法出门,于是就开始讲课、作文。文章从头到尾就是以叙述的手法来写的,没有夹杂什么过多的评论方面的文字,但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谢朗咏雪虽然比喻成撒盐在空中的动作,但是却没有什么意境,只是以物喻物罢了。而谢道韫的诗句却写出了大雪的特点,漫天纷飞、轻盈灵动,而且柳絮也暗含了春天到来的喜悦气氛,堪称”佳句”。最后一句点明了这个女子的身份,说:”这个女子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别的人没有说明,唯独就说了这个女子谢道韫,意在赞扬谢道韫的才气高,让大家都认识一下。
明镜不疲屡照
【原文】
孝武将讲《孝经》[1],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2]。车武子难苦问[3]谢,谓袁羊[4]曰:”不问则德音[5]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6]?”
【注释】
[1]讲:研习讨论。《孝经》:儒家经典之一,讲述孝道和孝治思想。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