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注释】
①焉:是兼词“于之、于此”的意思,这可理解为“在其中”。
②三:文言文中泛指多人。
③其:代“他们”。
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⑤从:追随、跟从。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解读】
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解读】
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解读】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
儒学中的“仁”,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心修养的真功夫,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并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想要做到这一点,非要下苦工夫长期修炼不可,需要耐得住寂寞。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仁”的真功夫,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将精力集中到所从事的事业上,最终获得了成功。
“礼”并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礼貌”,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人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的庄严和诚敬。只有内心庄严诚敬了,才可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一种切身的爱,才能全心投入进去,才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处处讲究礼仪,而不会显得虚情假意。
虽然说人通过教育而知“礼”,但是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却需要从自我入手。求“仁”在于自己,不是说谁教会我们一种方法,从此以后靠着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仁”了。孔子在教育颜回如何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时,告诉了他一个入手的方法,就是要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但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小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大目标。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解读】
“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更是将“仁”视为学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所强调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利他的精神观念为主,并以此来维护传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正如孟子所言,“人之初,性本善”,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仁爱”之念,只是在面对现实的利益时,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若是有人能够不受欲念和利益的驱使,发现隐匿在心底的“仁爱”之心,恢复本性,自然就达到“仁”之境界了。因此,孔子才会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但是,让人们抛却自身的欲望,时刻都能以仁义为先,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颜回作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也只是能够做到“心三月不违仁”而已,至于其他弟子还要略逊一筹,即“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过,孔子却教育弟子们只要肯努力,内心有着“欲仁”的想法,“仁”就会来的。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在主观意愿上是否自觉、主动。
5.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雍也》
【注释】
①欲:想要。
②立:站立。
③而:表连接。
④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站立,意思是把摔倒的人扶起来。⑤达:腾达。达人,使人腾达,意思是周济需要帮助的人。
⑥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译文】一个心怀仁心的人,是想要建立自我,同时也帮助别人建立自我,个人想要腾达,也帮助别人腾达的人。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解读】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换位思考。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恕”的思想,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己之所恶亦不施加于他人,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此也可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在本章中,孔子告诉子贡,若想实现博施济众的理想,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仁者”,而仁者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并且有愿意“立人”的高尚品格,“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圣境。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法推己及人,在普天之下推行仁义,就有可能实现博施济众的终极目的。
6.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极星。
③所:处所,位置。
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解读】
“以德为政”,若是从字面上看,只要掌握好“政”和“德”字,这句话还是很容易理解的。“政”不仅指政治行为,也指管理一个团体或组织,甚至是一个国家。“德”字也不是笼统指代道德,也可以将其理解成“良好的德行和思想”。因此,这句话按照现代的解释还可以翻译成:作为一个领导者,若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者国家,应当有着良好的德行,成为下属们的表率,才能将他们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孔子打的一个比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施行“德”政的人,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般,受到满天星辰的拱卫。在古人的眼中,北极星就是宇宙的中心,除了能够用它辨认方向以外,所有的星辰都以它为中心。“居其所”则是指代领导者不能不胡乱指挥,待在自己该待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范围。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译文】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解读】
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和儒派人物中的精英分子,孔子对统治者这一群体的关注远胜于其他。这是因为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学说要求统治者在施政的过程当中必须关心和爱护其治下的百姓,故而孔子也为统治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本章就是一例。
儒家的政治原则,与法家思想迥异,与西方的权力制衡思想也大不相同。儒家的政治学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所以,儒家学说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要比法家和西方国家都要多得多,特别是道德上,更是苛刻。儒家要求帝王要有圣人之德,而执政的将相大臣须有贤者之德。故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唯有修身,才能治人。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②女:同汝,你。
【译文】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解读】
孔子在本章中阐明了对待学习时应当持有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出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觉得,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知道的就说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子路其人,为人比较直爽,说话有点口无遮拦。孔子在此处与他的对话,也有些许的呵斥成分。这是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是他“因材施教”的又一例。
孔子告诉子路,做学问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做学问应当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天下的知识何其丰富,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总会碰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人不懂并不可怕,也不可耻,但若不敢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强装知道,这就有些不知羞耻了。人们只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地进步。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注释】
①罔:迷惘,没有收获。
②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解读】
孔子在本章中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习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注释】
①贤:贤人,有贤德的人。
②齐:看齐。
③省:反省,检查。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解读】
《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本章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见贤思齐,是寻找一个进德修身的人生榜样;而见不贤内自省,则是找一个反面典型。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追悔可耻的行为就是对生命的拯救。”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正视它、改正它,才是自我提升的途径之一。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注释】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内)。
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外)。
③启:开其意。
④发:达其辞。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解读】
这一章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是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的。
1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注释】
①谅:诚信。
②便(pián)辟.逢迎谄媚。
③便(pián)佞.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解读】
此章孔子讲的交友之道,所提出的标准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注释】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部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
③传:老师讲授的功课。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解读】
曾子在孔门中是最重修身的一个人,他通过“一日三省”之法,铸就了完美的人格。在曾子看来,反省是一种很好的修养手段,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加以改正,提升自身的思想修为和道德境界,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反思和西方宗教上的忏悔是有区别的。忏悔是基于错误或罪过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表现,而反思的本身并不具有这种原罪的观念。人们可以通过反思的方式,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1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注释】
①薄;少。
②责:责备
③远:远离;防止。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防止别人的怨恨了。”
【解读】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于是纠纷和矛盾就产生了。孔子历来主张主动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也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多替别人考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要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不能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一旦发生了矛盾,不能一味地指责别人,甚至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去,而要多“反躬自省”,作好自我批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意思是,君子应该有严于律己的勇气和宽以待人的度量。身居高位之时,要有庄重严肃的态度(望之俨然),但人们都愿意与他交往,丝毫不会有芥蒂(即之温然)。我们应深思此言,做一个这样的君子。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注释】
①弘毅:弘大刚毅。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解读】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曾子这句话的主语是儒家之士,也就是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承担历史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行仁的使命是伟大的,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在传统语境里,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宏毅无以致其远”,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完成。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子罕》
【注释】
①彫:同凋,凋零。
【译文】孔子说:“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
【解读】
彫,即“凋”。后凋,即“不凋”。古人用“后”代指“不”。孔子以松柏不凋来比喻一个人品格志向坚定不移,经得住考验。后人遂以“松柏之志”代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17.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注释】
①得:贪得,包括名誉、地位、财货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发展稳定,要警戒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解读】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这三个方面以血气盈虚为依据进行划分,这三戒针对的是人的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因而也可以看作人生三戒。《淮南子·诠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这是对孔子人生三戒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18.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注释】
①一言:一个字。言,字。
②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
【注释】
①季路:即子路。
②伐善:夸耀功劳。伐,夸耀。
③怀:关怀,照顾。
【译文】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使朋友信任我,使年幼的人怀念我。”
【解读】
本章主要讲师徒几人闲来无事,孔子便让自己的弟子谈谈志向。整个场面温馨动人,精彩传达出师徒三人的鲜明个性。
这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之志”。他们的志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都是积极向善、有益于社会大众的高尚志向;不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浅之分。
子路性情豪爽,讲义气,热衷于帮助别人,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但是,拿他的志向和颜回、孔子相比,我们会发现,他的修为尚处在“舍物”层面。也就是说,他能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乃是身外之物。而颜回已经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进入到内在心志的修养上,到达“舍己”层次。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他的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
20.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注释】
①叶(shè)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
②奚(xī):何,为什么’怎么。
③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2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