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文章正文

晋明帝数岁文言文翻译 晋明帝数岁文言文朗读节奏

知识问答 2022-02-27 11:44:32 admin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

规箴 第十

汉武帝乳母求救东方朔
【原文】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1],帝欲申宪[2],乳母求救东方朔[3]。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4]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5]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6]之,即敕免罪。
【注释】
[1]汉武帝:即刘彻。犯事:做违法的事。据褚少孙补《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违犯禁令的是乳母的子孙家奴,乳母因受牵连而获罪。
[2]申宪:施行法令,指依法处理。
[3]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人,曾任太史大夫,为人诙谐机智,很受汉武帝宠幸。
[4]济:有所帮助。
[5]冀:希望。
[6]愍:怜悯。
【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办成的话,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来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
【评析】
东方朔在国家的法内法外游刃有余,他对待制度与情感也是个得道的士者,在对待汉武帝和他奶妈这件事情上,他一方面深知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像乳母这等违法乱纪之事,如果按规定放在法内、制度内,那是绝对没有从宽发落的余地的;但是考虑到汉武帝个人感情的话,那就不能如此大义凛然了。法外、制度外正是讲情感的地方,讲情感的地方才可能法外开恩、网开一面。东方朔深知这二者的矛盾,想来汉武帝即使有个人感情,但是面对的还有天下百姓,理智会让他选择后者的。东方朔抓住了这一点,于是巧妙安排了这个布局,让汉武帝体会到自己对乳母的依恋,最终赦免了乳母。

汉元帝抚今追昔
【原文】
京房与汉元帝[1]共论,因问帝:”幽、厉[2]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3]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注释】
[1]京房:字君明,汉元帝时官魏郡太守。汉元帝:刘奭,重儒术,多才艺,少决断,因而宦官参与朝政。
[2]幽:指周幽王,因宠幸褒姒而致乱亡。厉:指周厉王,在位时暴虐无道,滥施杀伐,终于被国人流放了。两人都是暴虐之君。
[3]稽首:古代最隆重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译文】
京房和汉元帝在一起议论,趁机问元帝:”周幽王和周厉王为什么灭亡?他们所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回答说:”他们任用的人不忠。”京房又问:”明知他不忠,还要任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元帝说:”亡国的君主,各自都认为他的臣下是贤能的,哪里是明知不忠还要任用他呢?”京房于是拜伏在地,说道:”就怕我们今天看古人,也像后代的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
【评析】
当时汉元帝亲信重用宦官和外戚,使朝政陷于混乱。汉元帝的大臣京房便借汉元帝问话的时候,引用古代周幽王和周历王的例子告诉元帝,幽、厉之君何以任人不忠,想要来暗示汉元帝现在的情况,警示元帝不要重蹈覆辙。可惜元帝执迷不悟,并未领会到京房的一番苦心和用意,所以最后西汉王朝也因此由鼎盛走向衰落。

陈纪披锦蒙上
【原文】
陈元方[1]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2]。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3]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4],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5]?’吾不取[6]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7]。
【注释】
[1]陈元方:即陈纪,字元方,东汉人,陈寔的长子。
[2]骨立:形容消瘦得只剩骨架支撑身体。[3]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东汉人,博学有礼,善处世事和品评人物。
[4]则:楷模。
[5]”衣夫……安乎?”句:语出《论语·阳货》:”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孔子认为丧期未满就吃好的穿好的,不能心安。
[6]取:不可取,不认同。
[7]百所日:一百来天。
【译文】
陈元方遭遇到丧父的不幸,哭泣悲恸,身体骨瘦如柴。他母亲心疼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偷偷地用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郭林宗去吊丧,看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国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孔子说:‘穿着那花缎子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说完就拂袖而去。自此以后,有百来天宾客都不来吊唁了。
【评析】
陈纪是汉末大名士陈寔之子,陈氏父子在整个朝代素来有清名美誉,但是在陈纪的父亲去世后,因为他的母亲心疼他而给他盖了件锦缎被子,这对于当时非常看重精神风尚来说,就是大不孝了。郭林宗便批判地指出了陈纪的这种行为。因为郭林宗善于品评人物,而且都是言不虚发,所以驰誉当时的整个时代,声望极高。在当时品评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在他指出了陈纪不被认可的行为之后,以至于很长时间没有人来吊唁。尽管陈寔是当时被世人都称颂的贤士,被郭林宗一番指责后竟至无人吊唁。

陆凯论兴衰
【原文】
孙皓问丞相陆凯[1]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答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2],覆亡是惧[3],臣何敢言盛!”
【注释】
[1]孙皓:三国时吴国的末代君主。陆凯:字敬风,吴人,丞相陆逊族子,出身望族,官历建忠校尉、左丞相。
[2]政荒民弊:国事荒废,民生凋零。
[3]覆亡是惧:惧覆亡。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译文】
孙皓问丞相陆凯说:”你们那个家族在朝中做官的有多少人?”陆凯说:”两个丞相,五个侯爵、十几个将军。”孙皓说:”真兴旺啊!”陆凯说:”君主贤明,臣下尽忠,这是国家兴旺的象征;父母慈爱,儿女孝顺,这是家庭兴旺的象征。现在政务荒废,百姓困苦,臣唯恐国家灭亡,还敢说什么兴旺啊!”
【评析】
孙皓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末代皇帝,虽然一开始他执政为民,是个好皇帝,但是时间不长便变得粗暴骄淫、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使得民心丧尽。陆凯是当时的丞相,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指出了当时政局的弊端和百姓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可惜忠言逆耳,自傲的心理使得孙皓并不乐见这种谏言,所以也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孙皓对他的直谏颇有不满,只因他们陆氏家族在当时势力比较大,孙皓始终没有惩罚他和他的子孙。但是暴君孙皓最终在和西晋的对抗中毫无抵抗之力,使得建业陷落,吴国被灭,孙皓本人也成了晋武帝的俘虏。

卫瓘醉谏晋武帝
【原文】
晋武帝[1]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帝尝在陵云台上坐,卫瓘在侧,欲申其怀[2],因如醉[3]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注释】
[1]晋武帝:即司马炎。
[2]申其怀:申述自己的心意,在这里指劝说晋武帝废掉太子司马衷。
[3]因如醉:于是装作喝醉酒。
【译文】
晋武帝既然不明白太子愚蠢,就有意要把帝位传给他。众位名臣也多有直言强谏的。一次,武帝在陵云台上坐着,卫瓘陪侍在旁,想趁机申述自己的心意,便装做喝醉酒一样跪在武帝面前,用手拍着武帝的座床说:”这个座位可惜呀!”武帝虽然明白他的用意,还是笑着说:”您醉了吗?”
【评析】
晋武帝其实知道太子的能力怎么样,只是希望他的臣子们能替他的儿子说句好听的话,但是众臣们都知道如果让神志不清楚的司马衷做了皇帝,对朝廷的影响会是什么样的。所以大家都冒死直言劝谏。只有卫瓘比较聪明,卫瓘是在对付钟会的时候立过大功的,他假装喝醉,然后借机提醒晋武帝,但是晋武帝并不领他的情,用一句”你喝醉了”便搪塞过去,不再答理,这样一来,大家就知道晋武帝到底怀的是什么心思了。所以,后来也没有谁敢再去进谏了。

一物降一物
【原文】
王夷甫[1]妇,郭泰宁[2]女,才拙而性刚,聚敛无厌,干预人事。夷甫患之而不能禁。时其乡人幽州刺史李阳[3],京都大侠,犹汉之楼护[4],郭氏惮之。夷甫骤[5]谏之,乃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卿不可。”郭氏为之小损。
【注释】
[1]王夷甫:即王衍。
[2]郭泰宁:郭豫,西晋太原人。官至相国参军,搜敛无度。
[3]李阳:字景祖,西晋高尚(今山东巨野南)人。尚狭义,为世人所推重。武帝时为幽州刺史。
[4]楼护:字君卿,齐人,学经传,西汉齐(今山东淄博)人,西汉末为京兆尹。研习经传,负有盛名。看重意气,善交际,广泛交游。
[5]骤:屡次。
【译文】
王夷甫的妻子是郭泰宁的女儿,笨拙而又性情倔强,贪得无厌,喜欢干涉别人的事。王夷甫对她很伤脑筋却又制止不了。当时他的同乡、幽州刺史李阳,是京都的一个大侠客,如同汉代的楼护,王夷甫妻子郭氏很怕他。王夷甫常常劝戒他妻子,就跟她说:”不只我说你不能这样做,李阳也认为你不能这样做。”郭氏因此才稍为收敛了一点。
【评析】
真是一物降一物,像郭氏这种类型的人竟也有畏惧的人。她那样的性格、那样的行为,使自己的丈夫对她也感到厌恶,只是迫于家世和世俗而忍受着。幸好同乡李阳的侠义之名能够镇得住她,所以王衍在对郭氏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想到用李阳的名义去劝诫妻子。这样也确实收到不错的效果,让郭氏多少能收敛一些。

桑榆之光
【原文】
远公[1]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2]者,远公曰:”桑榆之光[3],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4]。”执经登坐,讽咏朗畅[5],词色甚苦[6],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注释】
[1]远公:即东晋僧慧远。
[2]惰:懒惰,懈怠。
[3]桑榆之光:落日余光,这里是慧远自指年老。
[4]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希望朝霞随夕阳的消逝而继明,这里指慧远激励弟子与时俱进。
[5]朗畅:洪亮、流利。
[6]苦:指言辞恳切。
【译文】
慧远和尚住在庐山里,虽然年老了,还不断地宣讲佛经。弟子中有人不肯好好学,惠远就说:”我像傍晚的落日余晖,按理说不会照得久远了,但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亮呀!”于是拿着佛经,登上讲坛,诵经响亮而流畅,言辞神态非常恳切。高足弟子,都更加肃然起敬。
【评析】
慧远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自己已经年老了,但是仍然尽心讲论佛法。当他看到学生懒惰的时候,就全心劝诫他们、鼓励他们。虽然他已是日薄西山了,但仍然能用最洪亮的声音、最虔诚的态度、最诚恳的言辞坚持不懈地讲论。把佛法的精髓教给学生们,感染着学生们,着实让人赞叹。

桓玄好猎
【原文】
桓南郡[1]好猎,每田狩,车骑[2]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3]。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4]所指,不避陵壑[5]。或行陈不整,麏[6]兔腾逸吃,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7],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8],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着绳腰中,玄问:”用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9]也。”玄自此小差[10]。
【注释】
[1]桓南郡:即桓玄。
[2]车骑:车马随从。指其声势。
[3]隰:低洼潮湿的地方。
[4]双甄:作战或打猎时的左右两翼。
[5]陵壑:山岭和深谷。
[6]麏:鹿属动物。
[7]桓道恭:桓玄之族人,官历淮南太守等职。
[8]贼曹参军:军中掌管盗贼事务的属官。
[9]堪芒:忍受不了芒刺之苦。
[10]小差:稍稍转好。
【译文】
南郡公桓玄喜欢打猎。每逢打猎的时候,车马非常多,五六十里的地面,旗帜铺天盖地。良马奔驰,像飞一样追击着野物;侧翼队伍所向之处,不管山坡、山沟,概不回避。有时队列不整齐,或者让獐兔等野物逃脱了,下属官吏没有不被捆起来的。桓道恭是桓玄的族人,当时任贼曹参军,颇敢直话直说。打猎时常常腰里带着一条红绵绳,桓玄问他:”这是干什么用的?”道恭回答说:”您打猎的时候,喜欢捆人,我总会被捆的,怕两只手受不了那粗绳上的芒刺啊。”从此以后,桓玄捆人的事就稍稍转好了。
【评析】
桓玄打猎的时候只要稍微有点不称心,就下令捆绑部下,他旁边的人因为都害怕桓玄粗暴的脾气,无人敢上前劝谏,只有他的族人桓道恭为人直率。但是他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拿自己举了个例子顺便用开玩笑的说法微微嘲讽了桓玄,这才使他稍有觉悟,专横暴戾的态度有所收敛。

捷悟 第十一

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杨德祖为魏武[1]主簿,时作相国[2]门,始构榱桷[3],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4]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杨修
【注释】
[1]杨德祖:即杨修,字德祖,弘农人,太尉杨彪之子,曾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后因为太子事,被曹操所杀。魏武:即曹操,当时任丞相,封魏王。
[2]相国:官名,职守和丞相同,魏晋以后比丞相更为尊贵。这里是尊称曹操的丞相府。
[3]榱桷:屋顶的椽子。
[4]坏:使……坏,毁坏。
【译文】
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就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评析】
杨修的思虑和聪慧超乎常人,但是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的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尤其是在曹操身边当差。曹操的心思一般人难以琢磨,杨修偏偏能够揣摩出来。他或许还正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因为别人不明白曹操的心思而自己却能明白,以为这样定然会得到曹操的赞赏,但是曹操是何许人啊?一个有着强烈占有欲又有极大野心的人,怎么能容忍得了比他聪明的人留在他身边呢?所以杨修越是这样,越被曹操所忌恨,最终还是被曹操所杀。

人啖一口
【原文】
人饷[1]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2]也,复何疑?”
【注释】
[1]饷:供奉、献给。
[2]人啖一口:”合”字拆开来是”人一口”,所以说”人啖一口”。
【译文】
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
【评析】
曹操只在盒子的盖板上写了一个”合”字,然后就把盒子给大家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都不敢轻易去揣摩曹操的意思。但是一传到杨修手中,杨修打开便吃,边吃边说:”曹公叫我们一人吃一口,还迟疑什么?””合”字一拆开就是一人一口了,杨修果然是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显得有点招摇而让人有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感觉,这也使他在曹操的心里多埋下了一条祸根。

绝妙好辞
【原文】
魏武尝过曹娥碑[1]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2]”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3]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4]。”
【注释】
[1]曹娥碑:东汉时的孝女曹娥,父亲溺水而死,尸体没有找到,她沿江号哭,昼夜不绝,最后投江而死。当地县令把她葬在江南道旁,并立下碑石。碑文由邯郸淳写成,这就是曹娥碑。汉末蔡邕在此碑背上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世说新语》此记当有误,曹娥碑在会稽,曹操并没有到过此处。
[2]虀(jī)臼:捣制细末状腌菜的器具。
[3]受辛:古代捣制蓥时,常加上大蒜等具有辛辣味道的佐料,因此虀臼要承受辛辣。”受辛”字,是”辞”的异体字。
[4]乃觉三十里:走三十里后才解碑文的意思。觉:通”较”,相差,相距。
【译文】
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懂吗?”杨修回答说:”懂。”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评析】
曹操任丞相期间与主簿杨修到过曹娥碑下,见到碑阴题有”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杨修才思敏捷,很快就解出了字中的意思,曹操在行了三十里之后才获得答案。足见曹操才思比不上杨修敏捷,在与杨修核对了各自记下的答案之后,发现答案相同,都是”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不禁感叹:”我的才思不及你敏捷,相差三十里。”这里就杨修以这么快的速度解开了八字隐语这件事情,足以显示出杨修才思敏捷的真本事,而且还是把向来思维缜密、小心翼翼的曹操给比下去了。

曹操以竹为盾
【原文】
魏武征袁本初[1],治装[2],余有数十斛竹片,咸[3]长数寸,众并谓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4]甚惜,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楯[5],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6]。
【注释】
[1]袁本初:即袁绍,字本初,是汉末势力最强的军阀之一,和曹操连年互相攻伐,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大败,两年后病死。
[2]治装:整理军需。
[3]咸:都。
[4]太祖:魏朝建立后,给曹操追赠的庙号。
[5]竹椑楯:椭圆形的竹制盾牌。
[6]伏:通”服”。辩悟:言辞流畅而思维敏捷。
【译文】
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整理军事装备,剩下几十斛竹片,都是几寸长的。大家说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烧掉。曹操觉得可惜在想怎么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用来做竹盾牌,只是还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派人速去问主簿杨德祖,杨德祖随即答复了来人,结果和曹操想的一样。大家都佩服杨德祖的聪明和悟性。
【评析】
曹操知道杨修的聪慧,所以自己有了想法之后并没有马上说出来,而是马上叫人去问杨修,谁曾想杨修的想法和曹操的一样。杨修的聪明才智也是从那时慢慢被大家所知,因此,人们都对他的聪明赞叹不绝。

嘉宾毁信陈情
【原文】
郗司空在北府[1],桓宣武恶[2]其居兵权。郗于事机素暗[3],遣笺诣桓:”方欲共奖[4]王室,修复园陵。”世子、嘉宾[5]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6],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7]、会稽太守。
【注释】
[1]郗司空:即郗愔,这时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北府: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说:”北府者,北中郎将之府也。北中郎将,常领徐州刺史,因亦称徐州刺史为北府。及徐州刺史移镇京口,又名京口为北府矣。”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2]桓宣武:即桓温。恶:讨厌,嫉恨。
[3]暗:不明断,糊涂。
[4]奖:辅助。
[5]世子:郗愔袭爵南昌公,其嫡长子也可称为世子。嘉宾:郗超,字嘉宾,当时担任桓温手下的参军。
[6]人间:人世间事,这里指担任官职。
[7]督五郡:据《晋书·郗愔传》记载,这是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郗愔这次调职,名义上是升迁,但已离开京口这一险要之地,实际上除去了桓温心中的隐病。
【译文】
司空郗愔镇守北府的时候,桓温不喜欢他掌握兵权。郗愔对情势的了解一向糊涂,还寄信给桓温说:”正想和您一起辅佐王室,修复被敌人毁坏的先帝陵寝。”当时他的嫡长子、嘉宾正到外地去,在半路听说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过他父亲的信来看,看完了,把信撕得粉碎,就返回去;又代他父亲另外写了封信,诉说自己年老多病,经不住世事烦扰,想找个闲散的官位来自我调养。桓温收到信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郗愔调为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会稽太守。
【评析】
桓温本身就猜忌手握重兵的郗愔,可偏偏郗愔对于政治权谋却一向糊涂,反而写信给桓温,所谓”方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这不是徒增桓温心中的猜忌吗?郗愔的儿子郗超接到父亲写给桓温的信后,知道如果信到了桓温手里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像桓温这样奸险的人,一定会设计陷害父亲的,于是把父亲写的信撕了,自己代写了一封,信中模拟父亲,用谦虚、和善的口气委婉地提出希望能辞职。桓温一看,便消除了对郗愔的猜忌,于是大喜,借机调离了郗愔。郗超的举动让即将发生的一场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帮助父亲逃过一劫。

王珣奕奕在前
【原文】
王东亭作宣武[1]主簿,尝春月与石头[2]兄弟乘马出郊野。时彦同游者,连镳[3]俱进。唯东亭一人常在前,觉[4]数十步,诸人莫之解。石头等既疲倦,俄而乘舆向,诸人皆似从官,唯东亭弈弈在前。其悟捷如此。
【注释】
[1]王东亭:即王珣。宣武:即桓温。
[2]石头:即桓熙兄弟,字伯道,小字石头,桓温的长子,官至豫州刺史。
[3]时彦:当时的贤能人士。连镳:并辔;坐骑并排。镳,马嚼子的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
[4]觉:同”较”,相距。
【译文】
东亭侯王珣任桓温的主簿时,曾经在春天和石头兄弟骑马到郊外游春。当时同游的名流都一起并马前进;只有王珣一个人总是走在前面,和他们相距几十步远,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缘故。石头等人已经玩得很疲倦了,不久就坐车回去。结果其他人都像侍从官一样跟在后面,只有王珣精神抖擞地走在前面。他就是这样有悟性而且机敏。
【评析】
一齐出游,大家都并驾齐驱,而单单只有王珣一个人跑在前面,等到过不久,大家都游玩得有点累的时候,桓熙兄弟坐进车里去了。这时只有王珣还跑在前面,其他人则像侍从一样跟在车旁,这样一来就突出了王珣的与众不同之点。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可盼网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0645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