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传全文翻译 穆天子传西王母白话译文
作者:亚布
——节选自《左祖右社与阳城》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周王游行记》,是一本游记,记载的是周穆王巡行天下的事迹,作者不详。从文笔及风格来看:像是出自于周朝史官之手。虽有人疑是伪书﹐但这种说法没有确凿的证据。《穆天子传》看似记载帝王游行娱乐的游记,实际上记载了周朝时期南亚次大陆地理民俗,对古代南亚次大陆地理民俗考察,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诸多记载也与《山海经》相类,就其史料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文献。
《穆天子传》一书的发现,要追溯到晋武帝太康二年,也就是公元280年,是西晋灭东吴,结束魏蜀吴三国纷争的第二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貌似小事的重大历史事件。汲县人(今河南省卫辉市)不凖(音:否标),盗掘了战国时期魏襄王,或者是安釐王的墓葬,发现了几十车的竹书文献。由于这些东西对盗墓者毫无价值而被遗弃,不凖还把一部分竹简点燃当做火把,以寻找宝物。竹简是上的文字是当时难以辨别的“蝌蚪文。” 晋武帝司马炎随即指派学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勘校。学者束皙,则是对这一系列文献勘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因此这个历史事件,在他的传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出土的几十车竹书文献内容庞杂,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十三篇和《穆天子传》五篇。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了从黄帝到战国时期魏国安釐王二十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内容及历史事件很多和《山海经》、《尚书》、《史记》、《春秋》相映证。按竹简的发现地命名,这批文献被统称为“汲冢竹书”。 我们今天要谈到的,就是其中的一部《穆天子传》,它讲的是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西游的事情。周穆王,姓姬,名满,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此人是个旅游天子,《左传》中对他的评价是“欲肆其心,周行天下”,这明显是带有贬义的评价。而恰恰就是这部讲他“西游”的旅行记录,竟成为今天考证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古冀州地理的重要文献。
《穆天子传》虽然没有直接记载古冀州,但它详细描写了黄帝宫(昆仑虚)和昆仑山周围的山川河岳。其记载内容与《山海经》记载惊人的一致,若不是抄袭了《山海经》,就是说明《穆天子传》是一部写实主义的历史作品,绝不像某些现代学者所言:《穆天子传》是虚构的神话。
周穆王西祭昆仑的行程,全部详细地记录在《穆天子传》卷一至卷四。但最醒目的是《穆天子传·卷一》记载的几段,值得注意:
“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
“癸丑,天子大朝于燕然之山,河水之阿……天子授河宗壁。河宗伯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再拜稽首。”
“乙丑,天子西济于河。□爰有温谷乐都,河宗氏所游居。”
在以上三段记录中,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山海经》里记载的“阳纡之山”、“无夷”、“河”三个名词。这些雷同名词的出现,绝非是偶然,若不是互为抄袭,就说明《山海经》与《穆天子传》全部是纪实文字报告。以上三段记录中还出现了“戊寅”、“癸丑”、“乙丑”三个干支概念。因此想要理清周穆王西祭昆仑的行程问题,就绕不开中国古代“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问题了。
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如何产生的?单单从《山海经》来看:“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形成,与“羲和生十日”、“常羲生月十有二”有关。
我曾在网上发文《考证:三星堆青铜树为少昊氏后裔遗物扶桑树》,现在此贴原文被删。作者通过20多年研究发现:位于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与巴基斯坦哈拉帕文化是有直接联系的,尽管三星堆出土文物以青铜为靓点;哈拉帕文化出土以印章文字为靓点,但这更证明了三星堆是金天氏少昊遗址,哈拉帕是少典氏炎黄遗址。因为史书上记载着:金天氏攻金石,少典氏攻文字。由于此文与中国考古主流观点迥异,作者特将《考证:三星堆青铜树为少昊氏后裔遗物扶桑树》一文略作修改,附在此书中,以证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形成与“羲和生十日”、“常羲生月十有二”有关,因为4000多年前少昊氏的扶桑树,早已经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
从《考证:三星堆青铜树为少昊氏后裔遗物扶桑树》一文中,不难看出羲和的十月太阳历,所对应的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常羲的十二月月亮历,对应的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由于羲和与常羲都是太昊伏羲的妻子,都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女祖,所以才有代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完美结合的三星堆“一龙、十鸟、十二果”的扶桑树。
我定义三星堆文化是华夏少昊氏文化遗址,不仅有以上文物证据,还有历史和文字证据。
我们知道古蜀国最早的历史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开明王朝自丛帝鳖灵开始传十二代至末王(又称芦子霸王),为秦国所灭,秦惠王封其子通国为蜀侯,直至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才废除蜀国。特别是开明十二王的称谓值得一提,他们是丛帝鳖灵、卢帝万通、保子帝芦保(又称褒子帝)、青帝胡、赤帝、黄帝、白帝、黑帝、圣帝、尚王、后王、末王(又称芦子霸王,公元前316年),十二帝中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完全是按照青帝太昊、赤帝叔均、黄帝轩辕、白帝任挚、黑帝颛顼的先后历史顺序排列的,若果不是与华夏有血脉联系,古蜀国何必效仿他人历史?
文字方面的证据也言之凿凿。“蚕丛”的“蚕”字为“虫”和“天”的合体字,“虫天”切“蚕”,即chōng tīan切chān。我在《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一书中曾讲过:“虫”就是蛇图腾在甲骨文上的符号体现。那么这个“蚕丛”一定和伏羲蛇图腾有关。“蚕”是“天虫”,也就是“天龙”;“柏灌”按照夏三音表音理论可以写作“伯观”,就是观测之伯。那这个“伯观”观测的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太阳。“伯观”就是少昊氏;“鱼凫”甲骨文(插图25)里就是鱼、鸟、伏三个字的组合。鱼、鸟作为华夏先民的早期图腾符号全部记录在《山海经》里,而“伏”则为“伏羲”,也就是说“鱼凫”是由鱼图腾、鸟图腾和伏羲氏组成的王朝;“杜宇”不用解释,就是杜鹃鸟,鸟图腾的王朝;“开明”十二王已经出现五帝五行的概念,明显接受了炎黄文化,这一王朝应该是颛顼放逐少昊挚以后,蛇图腾后裔建立的,它的统治者不再是鸟图腾的少昊氏帝国了。
不仅如此,三星堆祭祀坑还出土了“鱼凫王”图语。同时期的长江流域少昊氏冶金技术远远超过印度河流域的少典氏,但按伏羲八卦封八子授八艺的要求:少昊氏攻金石;少典氏攻文字,当时的少昊氏不是没有能力创造使用文字,而是不允许他们使用文字,于是少昊氏便创造了图语。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金杖上,便画有“鱼、鸟、人”三个图语,作者将其译作:“鱼凫王。”详见插图26《三星堆金杖鱼凫王图语》。三星堆金杖“鱼凫王”图语,是迄今在出土文物上发现的巴蜀图语的最早实例。以三星堆金杖“鱼凫王”图语来看,鱼凫王朝是来自西方的互人有鱼(虞)氏,和东夷鸟族少昊氏的联合政府。
插图26 三星堆金杖鱼凫王图语
华夏民族以农为本,天文历法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要修正历法。但是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却始终是一个谜。
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期的大挠所创。《世本》中也讲:“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干与地支的结合是按照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组合的,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也就是平时常讲的“六十甲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片完整的六十甲子表,说明六十甲子起源很早。从殷墟出土的甲骨骨片文字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另有典籍论干支源流,书中讲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滩、作噩、阉茂、大渊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远古时期,天干地支,还有其它叫法。这也就是说明古汉语中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照着另一种语言,十天干: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和十二地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滩、作噩、阉茂、大渊献。那么我所讲的另“一种语言”就是炎帝时期的语言,这些语言和《山海经·大荒经》里面的“皮母地丘、鞠陵于天、孼摇頵羝、猗天苏门、壑明俊疾、凶犁土丘、鏖鏊钜、先槛大逢、北极天柜、成都载天”一样古奥难懂。
夏朝使用的哈拉帕印章文字,确实是黄帝时期创造的。这是因为记载炎帝历史的《大荒经》,与记载黄帝历史的《海内经》语言特色区别明显。比如《大荒经》里“皮母地丘、鞠陵于天、孼摇頵羝、猗天苏门、壑明俊疾、凶犁土丘、鏖鏊钜、先槛大逢、北极天柜、成都载天”这些炎帝时期的古奥语言,是被夏朝人用哈拉帕印章文字音译后的结果。由于炎帝时的文字体系尚未完善,文字和读音还不能有规律的对照,所以炎帝时期的文字完全是表音的,你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东汉蔡邕讲:“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今天的《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分明是受了以上观点影响。
对于干支的起源问题,古今学者论述颇丰,但郑文光先生的观点最与我契合,因此摘录他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中的一些论述,为我佐证。
郑文光先生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
我的主张也是: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和十二地支纪月法,并已经有结合的实证,就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一龙、十鸟、十二果”的一号青铜扶桑树。商代是在夏代天干纪日和十二地支纪月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既然确定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最初作用是纪日法。那么我就可以直接的说:上述《穆天子传·卷一》记载的“戊寅”、“癸丑”、“乙丑”三个干支概念,是周穆王西祭昆仑行程的日期记录。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干支六十循环纪日法,判断出周穆王西祭昆仑行程所到之处,从甲地到乙地的间隔天数。有了这个天数,又可以按照车马行进速度,推算出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从而理清周穆王的西行路线。
为了便于读者计算和阅读,我把干支六十循环纪日依次用数字代表,编排出如下《干支六十循环纪日表》:
《穆天子传·卷一》记载:周穆王到达阳纡之山是戊寅日;到达燕然之山,河水之阿是癸丑日;到达温谷乐都是乙丑日,查询《干支六十循环纪日表》:“戊寅”、“癸丑”、“乙丑”三个干支对应的数字是15、50、62(第二循环数加60)由此可知:周穆王从阳纡之山到达燕然之山,河水之阿用了35天(50-15);从燕然之山,河水之阿到达温谷乐用了12天(62-50),看来周穆王的行程还是很漫长的。
使用作者编制的表3《干支六十循环纪日表》纪日,有如下公式性规律:
公式一:
循环次数 × 60 + 干支纪日代码数 = 行程日虚数
公式二:
乙地行程日虚数 – 甲地行程日虚数 = 甲地到乙地行程实际天数
《穆天子传》与《山海经》一样,是一部久被人们误读的书。我还是想借《左祖右社与阳城》这部书,根据《穆天子传》卷一到卷四的记载,简述一下周穆王西祭昆仑的经历。
周穆王西祭昆仑是从“戊寅日北征漳水”开始,至“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结束。按照表3《干支六十循环纪日表》,我查询统计了一下,得知:周穆王西祭昆仑经历了11个干支六十循环纪日,共计耗时677天。西征用时382天,东归用时295天。以下我将周穆王西祭昆仑的行程及用日,按照《穆天子传》的记载简略叙述一下:
《穆天子传·卷一》
这天(15戊寅=15-15),周天子穆满率众出发,向北,到达漳水。
第2天(17庚辰=17-15),上午天子坐在盘石之上,听乐队演奏广乐,下午到达钘山脚下。 第5天(20癸未=20-15),雨雪,天子在钘山山坡上畋猎。之后穿过钘山山崖,沿着虖沱河南岸,向北进发。
第7天(22乙酉=22-15),天子北达犬戎,犬戎王宴请天子于当水南岸。
第12天(27庚寅=27-15),雨加雪,全军休息。
第16天(31甲午=31-15),向西行,离开隃山关隘。
第21天(36已亥=36-15),到达焉居愚知国的平城。
第23天(38辛丑=38-15),向西,到达崩阝人的领地。崩阝伯,名字叫綮,是河宗的子孙,热情的迎接了天子。
第55天(1×60+10癸酉=70-15),天子宿营漆泽,并且面向西方的昆仑山,在河边垂钓。 第86天(1×60+41甲辰=101-15),天子在渗泽畋猎,得白狐玄狢,用他们祭祀了河神。 第88天(1×60+43丙午=103-15),天子在河边设宴,全军在崩阝人领地之南,渗泽之上会餐。 第120天(2×60+15戊寅=135-15),天子西征已经四个月了,车马飞驰到阳纡山下。河宗伯夭已经提前到燕然山恭迎天子了。
第145天(2×60+40癸丑=160-15),天子穿戴好朝服,在燕然山,河水边召开了盛大的朝会,祭祀河神。河宗伯夭主持了仪式,天子西向昆仑,将祭祀的美玉沉入河中。礼毕,天子乘渠黄宝驹,河宗伯夭为天子先行导路,直奔西土。
这里的“西土”,是指印度河平原,此前周穆王祭祀的河,是昆仑山东方的一条河,所以他祭祀河神的时候才西向昆仑,以表达对昆仑西土憧憬之意。
第167天(3×60+2乙丑=182-15),天子到达印度河河源。温谷乐都,这里是河宗氏游居之地,也是夏朝以前印度河河伯的封地,因商周东迁黄河,开始祭祀黄河,河伯也由原来的印度河源头迁到黄河源头,但原来的印度河源头仍属河宗氏封地。
第168天(3×60+3丙寅=183-15),周穆王结束了第一段行程,计168天(183-15),耗时五个半月,车马劳顿,天子在积石之南河,颁布圣谕,表彰伴驾的八匹骏马;六只猎犬;四名为自己驾车的驭手,并对自己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式的西游做了口头检讨。
《穆天子传·卷二》 河伯夭建议:把河水之南封给膜昼人,让他为殷人主持祭祀。 第219天(3×60+54丁巳=234-15),天子瞻仰了一位圣贤居所。这里草木硕大,野兽成群,可以畋猎。 第220天(3×60+55戊午=235-15),当地人居虑献酒,天子宿营昆仑脚下,赤水(萨特莱杰河)南岸。又在<垔鸟>鸟之山流连三日。
第223天(3×60+58吉日辛酉=238-15),天子登上昆仑丘,瞻仰了黄帝宫城遗址,祭奠了雷公墓,并为其增填封土,以向后人证实自己曾经来凭吊过。黄帝宫就是昆仑虚,现在的哈拉帕古城遗址。 第225天(3×60+60癸亥=240-15),天子准备好了牺牲祭品,祭祀故国祖地昆仑丘。 第226天(4×60+1甲子=241-15),天子北行到达珠泽。珠泽头领进献白玉,酒食,马和牛羊。天子封珠泽头领为昆仑伯,看守黄帝宫,职责范围:向南司掌赤水,向北扼守舂山的美玉。天子还赏赐了珠泽头领珠宝若干。天子留给他们作为祭品的黄牛十二头,和主持祭祀的巫祝三十人,以便今后祭祀昆仑丘。 第229天(4×60+4季夏丁卯=244-15),天子北行登上舂山,极目四望,说:“舂山,真是天下之高山啊!”这里的孳木花不怕冰雪。周穆王于是取孳木花的果实,准备带回洛阳栽种。他又说:“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快乐的在这里栖息,这里就是先王经常提起的玄圃。”周穆王又采拮到一些玉荣中的精华,这些玉荣,是当年黄帝在密山取来而投放在舂山南面的(《山海经》说:“黄帝乃取密山之玉荣而投之锺山之阳”)。周穆王又感叹说:“舂山,是百兽聚集之地,飞鸟栖息之所!”一连五天,周穆王都观于舂山之上。并刻石立表,竖立在昆仑玄圃之上,以告示后人。 第234天(4×60+9壬申=249-15),天子向西进发。 第236天(4×60+11甲戌=251-15),到达赤乌氏领地。赤乌头领名字叫丌其(按后文,赤乌头领“其”,当是丌璧后裔,姓丌,后文还有一个叫丌好的女长老),丌其献酒,马、牛、羊,穄麦。天子命祭父收下,说:“赤乌氏,与我大周同祖,古公亶父,始作西土(印度河平原),封他的嫡长子吴太伯于东吴,令其司掌金刃之职,赠用周室之璧章,吴太伯又封丌璧臣长季绰于舂山之地,把长女嫁给他为妻,令其司掌玉石之职,算起来我们也是姻亲。”天子赏赐赤乌氏头领丌其大量财宝,说:“赤乌氏舂山,是天下名山。美玉之所在。嘉谷之所生,草木硕美。”于是周穆王命人采集嘉禾种子,准备带回洛阳播种。天子在赤乌氏舂山下休整五日,奏广乐,赤乌氏女长老丌好,向周穆王献上女听、女列两个美女。天子感慨说:“赤乌氏,美人之地,美玉之地啊!”
第241天(4×60+16已卯=256-15),天子向北进发。 第242天(4×60+17庚辰=257-15),抵达洋水(恒河上游支流),洋水发源于昆仑山西北脚,向东流。 第243天(4×60+18辛巳=258-15),进入曹奴领地,曹奴头领名字叫戏,在洋水之滨宴请天子,双方互赠礼物。 第244天(4×60+19壬午=259-15),天子率众向北进发,折向东,转向来时方向。 第246天(4×60+21甲申=261-15),到达黑水,黑水发源于昆仑山西北角,向东南流,西膜人叫鸿鹭,就是恒河。大雨连绵七日,天子命军队驻扎于此。天子又赐封长肱管理黑水上游,鸿鹭实际就是昆仑黑水,长肱国作为周朝宗室祭祀黑水的主持人,也叫留胥之邦。“胥”为“胥人”,祭祀的乐官。 第253天(4×60+28辛卯=268-15),向北进发,折向东,转向来时方向,沿着黑水行进。
第255天(4×60+30癸已=270-15),到达群玉田山,是容成氏(容成是黄帝的历法官)领地。穆王说:“群玉之山,平缓无险,四彻中绳,是先王经常讲到的策府,寡草木而无鸟兽。”天子命令采撷山上玉石,取可以制作典册的玉版三车,以及玉石原石。在此休整四日,命令邢侯留在这里继续开采玉石。 第259天(4×60+34孟秋丁酉=274-15),天子北征,当地头领名叫潜时,在羽陵之上宴请,并进献马牛羊。穆王因为在他们这里已经开采玉石了,不好意思接受而拒绝了。柏夭说:“潜时,也是诸侯之后。”天子于是赏赐了潜时。 第260天(4×60+35戊戌=275-15),天子命令向西行进。 第263天(4×60+38辛丑=278-15),到达剞闾氏领地。天子诏命剞闾氏为军队补充供给食,粮草送到铁山之下。
第264天(4×60+39壬寅=279-15),天子登上铁山,在郊门外进行了祭祀。并把祭器赐于剞闾氏。剞闾氏温归拜谢天子。祭毕,继续西进。 第268天(4×60+43丙午=283-15),到达鄄韩氏。此处乐野温和,穄麦茂盛,牛羊肥壮,美玉遍野。 第269天(4×60+44丁未=284-15),天子在平衍城(“平衍”为夏社,今摩亨佐·达罗)中举行了盛大的朝会,命军队休整。
第271天(4×60+46已酉=286-15),天子在平衍城中大宴公卿诸侯,三军将士。鄄韩氏头领无凫,进献良马、良犬、牥牛、野马、牛羊、穄麦。天子回赠珠宝黄银。 第272天(4×60+47庚戌=287-15),天子西征,到达玄池。休息三日,奏广乐。三日结束,改玄池名为乐池。穆王亲手在玄池边种下绿竹,称作竹林。 第275天(4×60+50癸丑=290-15),天子继续西行。 第278天(4×60+53丙辰=293-15),到达苦山,苦山长满苦草,西膜人称作茂苑。天子于是休息畋猎,取食苦草。 第279天(4×60+54丁巳=294-15),天子继续西行。
第281天(4×60+56巳未=296-15),宿于黄鼠之山。 第285天(4×60+60癸亥=300-15),到达西王母之邦的边境上。
《穆天子传·卷三》 第286天(5×60+1吉日甲子=301-15)。天子访问西王母国,《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这件事发生在周穆王十七年。周穆王执白圭玄璧,献给西王母国女王。
第287天(5×60+2乙丑=302-15)。第二天,天子在瑶池边宴请西王母国女王。西王母国女王为天子演唱歌谣,似有柔情。天子也答和以歌,女王又为天子唱到:“西方土地,荒凉无比,虎豹成群,野鸟横飞,实在难居,先帝不许,我们迁徙。我是帝女,你是天子,有国需理,纵然万语,别后无期。”天子驱车登上大地最西端的弇山,在弇山巨石之上,刻下了“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并种植了槐树。
第329天(5×60+44丁未=344-15),天子饮马于温山。
第331天(5×60+46巳酉=346-15),天子饮马于溽水之上。发布宪命,命令军队杀鸟解羽。大旷野与湿地相接,丘陵起伏,各种鸟类成群,羽毛华美,是做羽箭的好材料。《古本竹书纪年》也记载了此事:“穆王北征,行积羽千里。”周穆王在大旷原驻扎很久,大宴公候,犒赏三军,在羽陵上,奏广乐。军队翔猎飞鸟,得获无数,鸟兽绝群。翔猎共计九日,获羽百车。
第381天(6×60+36巳亥=396-15),天子乘车飞行,返程东归,军队拔营尾随。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