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文章正文

了凡四训白话文翻译 了凡四训原文及白话文

知识问答 2022-02-27 12:39:47 admin

了凡四训

本义直解

第一篇 立命之学

01

原 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直 解

我在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要我放弃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而改学医术。她说:“学习医术可以养活自己,使一家人将来的生活有所保障,也能够济世利人。而且学得一技之长,可以成就声名,这是你父亲生前一向就存在的心愿。”

02

原 文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直 解

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家,满面长须,身材魁梧,道貌岸然,酷若神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个老人家告诉我说:“你有做官的命,应该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考中秀才,进入学宫,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只好据实以告,并且请问老人姓名与府居。老人家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我得到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命中注定应该传授给你。”

03

原 文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直 解

于是我就礼请孔老先生回到家中暂住,并将这些情形禀告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地招待他老人家。”请他为我推算命数,结果不论多么微细之事,竟然都非常地灵验。因此,我就萌生了读书的念头,并且与表兄沈称商量此事。表兄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的家里开班教学,我送你依附在他家里读书,非常方便。”于是我就拜郁先生为老师。

04

原 文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直 解

孔老先生为我推算命运数理说:“做童生时参加县考,应当会考取第十四名;府考得到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试得到第九名。”到了第二年赴考,三种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且录取的名次也都符合。他又替我占卜一生的吉凶祸福,说:“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能补上廪生缺,某年当上贡生。出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知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要离职还乡。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应该会寿终正寝,可惜并没有子嗣。”孔老先生的这些预言,我都完全地记录下来,并且谨记在心。

05

原 文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直 解

从此以后,凡是碰到了考试,所得到的名次先后,都不出孔老先生所预测的。惟独算我必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会补上贡生,但是当我领到七十一石的时候,屠宗师就批准我补上贡生位。因此,我对于孔老先生的预言,心中开始产生怀疑。

06

原 文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直 解

后来屠宗师要批准我补贡的呈文,果然被代理提学职务的杨公驳回。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考场上的备选试卷,不禁感叹地说:“这五篇文章,就像是呈给皇上的五篇论政奏折,难道要让这种学识渊博又能融会贯通的读书人,老死窗下而不能出人头地吗?”于是就按照县里的呈文,准许补升为贡生。连同以往所领的七十一石米加起来,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经过了这一番波折,我因此更加相信,一个人的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所注定的,而运气来得快或慢,也都有既定的时间,所以对于世上的一切,就看得非常地平淡,再也不想汲汲营求了。

07

原 文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直 解

在我当上贡生以后,就依照国家的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因此在京城住了一年。这段期间一有空闲,便整天静坐,不阅读任何书籍。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国子监读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就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法会禅师,两人在禅房中对坐了三天三夜,未曾闭上眼睛。

08

原 文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直 解

云谷禅师问我说:“凡是一个人之所以无法成为圣人,只是因为被虚妄不实的心念所缠缚罢了!你已经静坐了三天,却不见起一个妄念,不会胡思乱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回答说:“我的命运已经被孔老先生算定了,一切得失,乃至于生死大事,都是既定之事,就算是要妄想,也已经没什么好想的了!”

09

原 文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直 解

云谷禅师笑着说:“我原先以为你是一个才智出众的豪杰,原来只是个平庸的凡夫罢了。”

我听了禅师所说的话,不明白话中之意,于是请问其中的原因。

禅师回答说:“一个人若是不能去除妄想心,终究会受到宇宙间阴阳两种对立面所限制,怎么会没有定数呢?但是,只有凡夫才会受制于定数。极为善良的人,时时存善念、常常做好事,所以能够远离祸患而得到福报,气数固然约束不了他的命运;极为恶毒的人,时时存恶念、常常做坏事,使得福报损耗而招致祸害,这样气数也会发生变化,无法局限得了他的命运。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却丝毫都不曾转动过,难道不是平庸的凡夫吗?”

10

原 文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直 解

我进一步请问说:“然而这种定数是否可以逃避得了呢?”

云谷禅师说:“命是由自己造作的,福也是由自己求得的。这种道理在古代的诗书中都已经讲过了,实在是很明确的金玉良言。我们佛教经典里就说过:‘想要求取富贵,就一定可以得到富贵;想要求生男生女,也会获得如愿;若要祈求长寿,便能达到长寿的需求。’妄语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根本大戒,诸佛菩萨难道会乱讲话骗人吗?”

11

原 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直 解

我听了禅师所说的话以后,心里还是存着疑问,无法理解,于是进一步请问:“孟子曾说:‘凡是能够求得到的,必定是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道德仁义是自性本具的,靠自己努力修养是可以得到的;但功名富贵却是外在的,谁都无法掌握得了,必须要依靠他人的赏识、提拔,怎么能够求得到呢?”

云谷禅师回答说:“孟子所说的话并没有错,是你自己未能深入体会而错解了意思。你没有看过六祖惠能禅师说:‘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地,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去寻求,绝对不会得不到感应的。’若能从自己内心去寻求的话,不仅可以成就道德仁义,就连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一样可以获得。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福禄双双皆能得到,这种求法才是有益于获得,才能称得上是圆满的。如果不知道要回转过来,向自己内心深处去省察,只是一味地盲目向外追求名利,那么就算是有好的方法或门路让你去追求,也得看你是否有得到的命。这种求法既无助于内在的修养,也不能够获得外在的利益;内外既然都会失去,所以是毫无益处的。”

12

原 文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直 解

云谷禅师接着又再问我说:“孔老先生算你一生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把详细的情形都据实禀告。

禅师说:“你自己想一想,应该考取科第得到功名吗?应该会有儿子吗?”

我省察了很久才回答说:“不应该呀!考中科第而做官的人,大致上都颇有福相。但我相薄福轻,又不能积功德、累善行,来奠定厚福的根基;同时也没有耐心去处理烦杂、琐碎的事务;度量狭窄而不能容忍他人。我还时常以自己的一点点聪明才智来压盖别人;心里想到什么,未经过思虑就贸然去做;又喜欢轻率地胡乱说话。像这些言语行动,都是福薄的相,怎么能够考取科第、得到功名呢?

13

原 文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直 解

不干净的土地上,才能生长许多的植物;水若是过于清净,通常都比较没有鱼类生存,我过分爱好清洁,几乎变得不近人情,这是缺少子嗣的第一个因素。

天地宇宙之间,必须是一片祥和之气,才能使万物自然成长。我的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是无子的第二个因素。

仁爱乃是万物生生不息之本,缺乏悲悯心是不能生养的根源。我太爱惜自己的名节,心肠太硬,往往不愿牺牲自己来救助他人,这是不应得子的第三个因素。

话说得过多而损伤元气,影响身体健康,应该是缺乏子嗣的第四个因素。

我又喜好饮酒,致使精神消耗过多,成为没有儿子的第五个因素。

爱好整夜长坐,缺少睡眠,不知保护元气、长养元神,是无子的第六个因素。

其他的过失与坏习气还有许多,无法完全列举出来。”

14

原 文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直 解

云谷禅师听完我的自我检讨之后说:“照你这样讲,哪里只是不应该得到科第呀,恐怕不应该得到的还很多哪!人世间能够享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个拥有千金福报的人;享有百金产业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报的人;遭到饿死的,也绝对是命中注定应遭饿死果报的人。上天只不过是就每个人所造作的善恶质性,厚实恰当地来对待他,使他获得应有的果报而已,何曾加上一丝毫喜好或厌恶的念头。

添 足

”天不过因材而笃”,这是引自《中庸》孔子称赞舜王的话,来说明造作善恶的人,必定会“自召”祸福的果报。亦即世人常说的“自作自受”。上天只不过秉着这种“自然的规律”,来履行“奖善惩恶”的职责罢了,并不会刻意予以加重。

15

原 文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直 解

就以传宗接代这件事情来说,积有百世功德的人,就必定会有百代的子孙可以保住这份福报;积有十世功德者,也一定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它;积有三世或两世功德的人,也必然会有三代或两代的子孙来保住;至于那些后代子孙不能继承(没有好的后代继承)的人,是由于功德极为薄弱的缘故。

添 足

“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一句,只是云谷禅师藉着世俗凡夫的知见,劝勉了凡先生要努力积德罢了!若以因果法则来说,有无子嗣皆有“因缘”,不可概以“德薄”论之。

16

原 文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直 解

你现在既然已经了解自己的过失,就必须要把向来无法考中科第,以及不能够生儿子的因素,尽心尽力地改正过来,将它清除得干干净净;必定要多做善事以累积功德,对人对事也一定要宽宏包容,待人更须和气慈悲,而且必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种种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经死去,都成为过去了;从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刚刚出生,一切都重新开始;这就是义理再生、永恒不灭的智慧生命呀!

17

原 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直 解

我们这个由血肉构成的身体,尚且有一定的命数;具足正义公理的道德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尚书·太甲篇》说:‘上天所加的罪孽,其灾祸还可以逃避;但是自己所造作的罪业,那就得遭受恶报,无法安然地生存在世界上。’《诗经》也说:‘应该常常思量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乎天道,以便为自己求得更多的福报。’孔先生算你无法得到科第功名,也不能够生儿子,这是上天所注定的,但还是可以避免或改造;你现在只要扩充自己的德行,尽心努力地行善,广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里不能享受应得的福报呢?

18

原 文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直 解

《易经》中替宅心仁厚的有德之士筹谋,专谈如何趋向吉祥、避开凶险的道理。如果说上天所订定的命运是永远固定、不可改变的,那么如何可以趋向吉祥,又哪里能够避开凶险呢?《易经·坤卦》上说:‘能够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你是否能信得过这个道理呢?”

19

原 文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直 解

我完全相信禅师的开示,并且诚恳地下跪礼拜,接受他的教诲。因此,我将以往所造作的各种罪过,在佛前毫无隐瞒地表白出来;并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能够得到科第,立誓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宗生养的深恩厚德。

20

原 文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直 解

云谷禅师拿出“功过格”给我看,要我将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一一地登记下来。做了善事,就记录在功格之上。如果做了恶事,就依照恶事的大小,而与功相互抵销。禅师还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所求的事能够产生效验。

21

原 文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直 解

云谷禅师告诉我说:“善于画符的专家说:‘不会画符会被鬼神嘲笑。’这有一个秘密传承的诀窍,只是‘不动心念’罢了。每当拿起朱笔要画符之时,必须先将万缘放下,心里清清净净的,不起一点杂念。就在这念头不动、心地清净之际,用笔在符纸上开笔一点,这就叫混沌开基。也就是这一点,便奠定了这道符的根基。从这一点开始,一笔不断地画成,心中不起任何杂念,那么这一道符便会灵验。凡是想要祷告上天、有所祈求,或是要改造命运,都是要从不起任何妄想杂念上来下功夫,这样才能感动天地而获得福报。

22

原 文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貳,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直 解

孟子谈论立命的道理时也说:‘短命和长寿是没有分别的。’短命和长寿明明是两个相反的命运,怎么会没有分别呢?要晓得,当一个人妄想消除、心念不动之时,哪里还会有短命与长寿的分别呢?其实,这都是意识上的分别执着罢了!只要起了分别心,那么前世今生所造作的善恶业起了现行,便须受到福或祸的业报,也就会有短命和长寿的分别。

如果仔细地分开来说:丰富与匮乏须看成是没有两样,各自安分守己地做人,这样匮乏的人才能转变成富足的命;本即富足的人,也可以因此长久保有福报。穷困和发达须看成没有两样,都要规规矩矩地做事,这样穷困者才能转变成发达的命;本即发达的人,也可以因此更加地福禄绵延。短命和长寿必须看成没有两样,皆应珍惜生命,戒杀护生,不可胡作妄为,这样短命者才能得到健康长寿的命;命中长寿的人,也才能更加地健康长寿。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只有生死的问题是最重大的,所以提到夭和寿,那么一切顺境中的丰与通,逆境中的歉与穷,都完全包括在内了。因此,孟子在谈论立命之学时,只说了夭与寿,而未提到其他,就是这一个道理。

23

原 文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直 解

至于孟子所说的‘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指积集功德、祷告上天,以便祈求福报的事。说到‘修’字,那么自身所犯的各种过失与罪恶,都应该痛下决心,像治病般地完全予以去除。谈到‘俟’字,是说等到修身的功夫深了,命运自然就会转好。那么,若有一丝毫非分的妄想,一丝毫起起落落的念头,都必须完全斩除。到了这种程度,就已经直达圣人不起心动念的境界了,这便是世间最真实受用的学问。

24

原 文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直 解

你现在还无法达到心中没有任何念头的地步,但是如果能够持念《准提咒》,不必用心去记,也不必去数念了多少遍,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让它间断,直至念到纯熟,自然达到虽然口中在念,但自己却不觉得是在念(持而不持);在不念咒的时候,心里不知不觉中还是忆念不断(不持而持)。若是能够这样持续修持下去,直到所有的念头都不会再生起时,那么念咒的效能自然就能够灵验。”

25

原 文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直 解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可盼网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0645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