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文章正文

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知识问答 2022-02-26 21:06:39 admin

脉学经历代演变都不曾真正统一,其中不乏真知者,也不乏歧途者。谁真正掌握了脉法,谁又在信口开河迷误后人?或许在您持脉之后方能真正清楚了。

1 岐黄之学

有三法:一者分全体为三部九候,验独大与独小,相失与相调。二者取两手寸口,以验脏气,喉边人迎以验腑气。三者独取寸口,以验全体脏腑之气。

2 越人之学

《素问》诊脉分三部,即头、手、足,九候即三部各有天地人,三三为九。《难经》则三部九候统诊于寸口,分寸口之寸关尺三部,分三部之浮中沉为九候。

3 仲景之学

其诊脉,单寸口,或兼趺阳,或兼少阳、少阳各部,对脉象的解释与《内》《难》皆不同。

单寸口者,取《难经》法,三部同等,统言寸口,三部不等,则分寸口、关上、尺中。

兼趺阳者,取《内经》中部诊法,寸口候脏,人迎候腑,趺阳为胃脉。少阳脉、少阴脉则少见,散见书中。

4 晋代之学

王叔和《脉经》采《内》《难》仲景之说而剪裁之,并时出己见,如神门命门在关后,人迎气口在关前(古诊法中人迎为颈动脉,气口即寸口脉),辨诸脉形状于指下,分配脏腑于左右寸口。其分配之法与《素问》多有不同,为后人所从,也为后人诟病。

皇甫谧《甲乙经》所载脉学皆袭《素问》《针经》《明堂》,而无自作,故世称黄帝《甲乙经》。

5 南北朝之学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将女人心肺诊于尺,倒装五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本于《内经》。

6 唐代之学

孙思邈《千金方》纯取寸关尺,盖叔和以来已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主病脉象,生死脉法,尚为详备。

6 五代之学

高阳生《脉诀》一书假托王叔和之名而撰。其亦同褚氏将女人脉法倒装,立七表八里九道名目。因其书易读,盛行一时。但被后世戴启宗辈力诋之,认为脉学之坏由此而起。

7 宋代之学

朱肱《活人书》引《中藏经》,用寸关尺,列五色脉病,脉内外证诀,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从,多主五行生克。

而本书则专发挥仲景之学,首一卷论切脉,专为伤寒而设,且先之以人迎气口,谓天地要会终始之门户,另袭高阳生七表八里之说。

崔紫虚《四言脉诀》是先引《千金方》“脉法赞”,后则加入自创脉诀。其诊法以浮沉迟数为四纲,以其易诵,后世医家多载之。

储泳《祛疑说》赞《脉诀》脏腑部位,女子脉背看二事。

陈无择《三因方》采集《脉经》诸说,而略仲景之学。如论浮脉主病二十六,而仲景“浮则为虚”之文刚略去,弦脉主病十五,而仲景“弦则卫气不行”之文则略之。

王贶《全生指迷方》有《脉论》《辨脉法》明白晓畅,并论脉与病相应不相应之故,剖析其理,可谓诊家枢要。

庞安常谓《脉诀》鄙俚,著《论脉》穷究《内》《难》之脉法,谓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气口,二脉相应,然后知尺寸阴阳关格之所起。

8 金代之学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原脉”一篇,不单论主病之脉,又杂引道、儒二家之说,又谓脉有五常,仁义礼智信,逐条诠解,发前人未发,名虽异而理纯正。

9 元代之学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一段,将人迎气口分属左右两寸口,是后世叔和法,非《内经》之人迎气口,却引《内经》之语,实在有误。又曰外感见左大,内伤见右大,以左右二脉大小验内外。

王好古《此事难知》亦左手诊外感右手诊内伤,谓仲景言外感,《难经》《脉经》言杂病,外感以弦为阴,杂病以弦为阳。

陶九成《辍耕录》“论脉篇”推重《脉诀》。

朱震亨《丹溪心法》《格致余论》论脉,本前人男子寸盛女子尺盛之说,解之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谓弦坚之脉为脉无水不软之意,最难调治。

涩脉有虚实寒热,忧郁怒气,老痰凝血,所因不同最难体认。

败散残贼之脉,又以弦为首,涩为中。脉大病进,为阴虚阳乘,当从虚治;加得之外伤,为邪客于经脉,当作邪治。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言十怪脉。

滑寿《诊家枢要》语简而要,尤以论持脉诸法数条为最,如凡诊脉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

齐德之《外科精义》载脉证名状二十六种,三部脉证所主证候杂病甚悉,皆宗古法。

戴启宗《脉诀刊误》考证《脉诀》旧文,为之辨正,一一核实《脉诀》之误。

10 明代之学

李时珍《濒湖脉学》列二十七脉,编为体状相类主病诸诗,载《脉诀》亦有删改,并辨高阳生七表八里九道之非,男女反看之谬。其分配脏腑之法,大肠诊于右尺,小肠诊于左尺,与叔和异。

李中梓《诊家正眼》、《医宗必读》其两手分配脏腑从于《内经》与滑寿,以左尺兼诊小肠膀胱,右尺兼诊大肠,与叔和异。

三焦统司一身,分诊于左右寸关尺,心包络诊于左寸,命门无经络,不诊于右尺。

又谓人迎气口在左右两手分之,又谓在右手一部分之,肺在寸为人迎,脾在关为气口。

李梴《医学入门》谓上古诊法有三:一为三部候各脏,二为气口人迎决内外因,三为独取寸口,以内外分脏腑,以高下定形身。

而其据王叔和、孙思邈、李东垣等说,将左关上为人迎,右关上为气口,却以上古诊法名之,未免失考。

故书中有自乱者,如曰经言人迎亦胃脉候饮食又曰人迎候外感,如此等等,是自取其乱。

李瀠《身经通考》谓上古诊法精详,故取十二经,后世诊法简约,故独取寸口。并曰女子取太冲尤不可行,并论从证不从脉。

徐春圃《古今医统》“脉诀辩妄”,详论《脉诀》之误。两手脉候部位与李中梓同,言古人诊法有三,详明于李梴,而本庞安常之论。

辨人迎为颈动脉,本其师汪心谷质疑之论,辨神门命门人迎皆各有经,不能牵合于气口,盖力崇《内经》,将叔和以下之谬说一扫而尽,不留余地。其诊法分统候属候,亦为创例。

张锡三《医学准绳六要》从《难》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之说,不从叔和法,谓只可从寸口候他脏之气,非他脏经络在此,仅左人迎右气口袭叔和之说。又详载妇人胎产脉、反关脉。又言平人素虚脉为无病。此前人未言者。

陶节菴《伤寒六书》专论伤寒,言脉亦以伤寒为界,谓邪由浅入深,先自皮肤肌肉,次入肠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脉候之,似乎无所遁其情矣。

又谓伤寒至沉脉方分阴阳。又所辨伏脉二因,一为寒邪不得发越,便为隐伏,当攻之;一为六七日别无刑克证候,或昏沉冒昧,六脉俱静,或至无脉,此正欲作汗,勿攻之。

章潢《图书编》论平人脉象之常象,如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紧脉紧,性缓脉缓,室女尼姑脉濡,婴儿稚子脉急,在一岁中,一月属肝,十月属膀胱,一日中子时注胆,亥时注三焦。寸口脏腑分配取于《内经》,左诊外感右诊内伤本于东垣,“总论”中袭完素语。

喻嘉言《医门法律》崇《内经》脏腑分配之法,驳叔和脉法,又发挥《难》“脉不满五十而动一止”之语。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当以《内经》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伍死生之说,曰“一脉主病数十,苟不兼之望闻问,将断其为何病?”其脏腑分配亦崇《内经》驳叔和,并辨气口为寸口,人迎为颈动脉,驳诸家谬论。

陈士铎《辨证录》谓《脉诀》言愈多旨愈晦,不必纷扰于七表八里之说,曰脉不出浮沉迟数大小虚实滑涩十法,死脉不过鱼蝦、禽兽、弹石、劈索、水流之异。却谓《灵枢》脉象不可为法。

卢之颐极崇古,其《学古诊则》纯在《内经》仲景之学,以形体、至数、往来、举按、部位为纲,统辖《内》《难》仲景一切脉象。又论指法、看脉,尤为精切,发前人所未发。

明人脉学多好崇古,夫崇古则无庸创新,创新则不能合古,自岐黄以来,所创新者,王叔和之分配脏腑部位,左人迎右气口,神门两在关后,褚澄之男女倒诊,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而已,盛行于宋金元,至明代屡受攻击,其说已不能自立,则脉学复古可知。而不然,彭用光载入之“太素脉”亦于此时出世。

彭用光《体仁汇编》载“太素脉”之由来,曰太素脉能之人贵贱,流年祸福,事情休咎,流于民间已久,自彭用光始录。

自“太素”发见,医家多所驳斥,然亦不能尽斥,如张锡三、张景岳皆驳斥甚力,然有采太素脉之语,张锡三谓“贵人脉清虚,富人脉沉实,绵长多寿,燥急多夭,艰涩主贫,浊滞主贱,女尺滑实有力则多育,涩弱或偏肥偏瘦,则难有嗣,乃屡验者。”

张景岳又采吴昆论“太素”可采之句:“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富贵多寿。质浊脉浊,贫贱而所忧。”

景岳又谓:“人秉天地之气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而已,禀之浊者气血浊,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贱而已。”

11 清代之学

张璐《诊宗三昧》,评述诸家脉理,并曰“得心应手之妙,如风中鸟迹,水上月痕,苟非智慧辨才乌能测其微于一毫端上哉?”

张志聪《侣山堂类辨》,右高阳生而左王叔和,并引据为高阳生者翻案。

高世栻《医学真传》,其从师于张志聪,从《脉诀》与其师同,而其又从禇澄之说,与其师大相反对。

黄元御《灵素微蕴》《金匮悬解》于四诊九候之法言之颇详,并诃诋历代名医之误,独高阳生大肠候于右寸,小肠候于左寸之说未尝非之。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以为病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一脉可主数十症,一病可见数十脉,以为无凭,而又确有凭,而究亦不尽可凭,总以参合四诊,乃为有得。

其论岐黄仲景之治病法,愈密愈疏,而汉以后之说使后世有所考见,论颇持平。独“太素脉”到底诘驳。

柯琴以仲景名阴名阳之十种脉,谓阴阳两分,自成对峙,阴阳配偶,惟见五端: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不得概以脉象视之。又论脉有对看、正看、反看、平看、侧看、微底看六法。

高鼓峰《医家心法》辨脉证从逆,又旁涉象数之学。

陈修园《时方妙用》融通《内经》、叔和、濒湖、景岳之说,改浮沉迟数四纲以浮沉迟数虚实实缓大八脉为主,而以兼见之脉附之,力破崔紫虚之藩篱者。

费伯雄《四言脉法》比紫虚旧作为略,然多心得之学,如“平时讲求精切,阅历既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口,即如六阳脉偏于浮大,其沉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之沉候全无也。六阴脉偏于沉细,其浮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浮候全无也。”

罗定昌《脏腑图说》援引卦方位以谈医,谓三焦属申,心包络属巳,必分配于两寸。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其六腑分配之法兼取上下分属与脏腑同候二义,谓大肠宜配右尺,亦有时诊于右寸,以脏腔一家故也。

小肠从心配在左寸,亦可配于左尺,以上下相从故也,与陈修园之说相似,可互证。

并采西医之说,乃分气管血管,两样诊法,谓迟数是脉管事,中属血,浮沉是脉管外事,属气。然唐氏固所谓有志之士,步王勳臣之后,欲沟通中西,倡首于举国所不为之际,独自讲求。

余如诸家之零辞碎义,繁杂不能悉载。统而观之,汉以前脉学,为发明岐黄玄奥时代;西晋以至金元,为王叔和、高阳生等学说盛行时代;明代为攻击王叔和、高阳生等以复古义时代;清朝为翻明人学说,调停两可,又渐趋于西学,有待于折衷时代。斯实数千年来之迁变,考脉学者不可不知也。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观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观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观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观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观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

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

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实用举例

  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中医诊脉似乎永远是个谜,当我们看到中医诊脉之后,对病情说得头头是道时,很难想象短短的几公分长的脉管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能够看到五脏六腑的疾病。《素问·五脏别论篇》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对于这种中医理论上的解说,如何演绎成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长久以来是件困难的事。

脉搏源于心跳,我们会用心脏的搏动来解释脉象变化。古代人们很早就发现心脏对寸口脉搏的影响,传统的28病脉中,发烧心跳加快成为“数主热”的依据,心跳不整是造成结代脉的根源,心搏无力是弱脉、细脉的基础,心跳缓慢成为迟脉的原因。如此等等,众说纷纭。

心跳的变化确实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心脏搏动的节律、频率、力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脉搏是心脏信息的最忠实表达者。但是有一点,这种“心主脉”的理论不能解释“脉搏为什么能够反映心脏之外各个脏腑器官的疾病信息,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脉象变化来反馈这种信息的”这种根本性问题。

寸口脉搏动特征

人们发现寸、关、尺三部脉的跳动并不是均匀一致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脉象,或许寸脉强些、尺脉沉些;或许某个局部浮盛、某个部位细些;或许某个部位跳动得更活跃些,某个部位按之无力。古代先贤们很早就观察到脉象不同部位的搏动差异对于人体疾病具有诊断意义,《内经》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就是说,凡是脉象上和其他部位搏动不一致的地方就是疾病的表示。例如寸脉亢盛加上迟脉沉细是阴虚阳亢的表示,脉细而左关有力与血虚肝旺有关,甚至脉象上出现阴搏阳别的状态与妊娠有关。历代脉书中对此有更多的描述,如“寸脉浮,关上小紧数”,“阳浮阴弦”,“大则病进”等等,系统阐述了脉象对人体机能、疾病病机、疾病传变等认识,并逐步演变成为中医脉象体系的框架。

从古代中医《难经》、《脉经》之后,脉象诊断的地位有了质的提高,“诊必言脉”、“平脉辨证”逐渐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志,也成为指导中医辨证用药的指南。

现代研究破译了更多的脉诊秘密

脉象生理研究认为:支配血管舒缩的血管运动神经纤维主要是交感神经,在神经的支配下,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内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改变了寸口脉的形态、血流阻力,乃至组织的血流量,形成28病脉脉象形态的基础特征;而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到寸口脉血管周围的组织,出现增生、小结节、张力加大或隆起、组织虚软或凹陷等不同变化,形成血管周围组织的微形态学改变。这两方面构成了现代脉象血管周围组织变化研究的物质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血管舒缩导致的寸口脉血管壁的形态改变并非是均质的,它和人体脏腑器官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现代研究发现,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会直接影响并导致寸口脉对应部位的血管出现形态学改变。

例如下肢坏疽的患者,他的尺脉近心端血管会出现明显钢丝样的紧张痉挛,而手掌坏疽则令寸脉局部同样出现钢丝样的紧张痉挛,表现出肢体病情与脉象诊断部位同步变化的模式。又如脑血管病导致的下肢瘫痪,在软瘫期患肢往往出现虚肿状态,由于神经对血管周围平滑肌的舒缩控制解除,同侧寸口尺脉以下血管壁松弛,搏动幅度减弱,变得虚浮,脉管周围组织也显得胖肿;而在硬瘫期则脉位下沉、脉管痉挛紧张。

作为脉象神经—心理的反应,甚至心理情感的变化都会让脉象相关部位出现形态学改变。例如大怒时左关肝(怒伤肝)的诊断部位会凸起,强力搏动;而恐惧时尺脉(恐伤肾)则变得细紧振颤,成为心理脉象诊断的物质基础。

这种脏腑通过植物神经对寸口脉血管壁特定部位产生舒缩影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脉管特定部位出现形态学变化的模式,为传统中医“寸口(脉)独为五脏所主”的理论提供了支持。特别是脉管周围与脏腑病变相对应的细微形态结构变化,例如结石在脉管上呈现沙石样结节、息肉呈现肉筋样结构、心肌肥厚结构、某些实体肿瘤结构等等,特征明确、专属性强,相对体积可以测量,成为脉象疾病精确诊断的重要特征。

古人对脏腑与寸口脉局部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可盼网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0645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