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送走我们出国的那一刻 他们的“酷刑”就开始了
知识问答 2022-03-13 11:25:52 admin
当父母送走我们出国的那一刻,他们的“酷刑”就开始了
1
澳洲生活细节
很多人不喜欢机场,觉得那是除了医院以外赚取人们眼泪最多的地方,代表分别。之前觉得这种说法特矫情,毕竟机场也可以代表重聚,直到把老妈送上墨尔本飞往北京航班的那一刻,到底还是没绷住。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很多同学不知道,其实爸妈把我们送上飞机的那一刻,他们的 酷刑 就开始了,思念和牵挂成了每天折磨他们的 刑罚 ,而这些我们却茫然不所知。
研究生的毕业典礼,老爸老妈忙着工作一直没机会来澳洲转转。直到工作了一段时间终于在今年4月把老妈哄了过来。总以为之前搞定了签证、机票、接机后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一部分,后来才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陪爸妈游澳洲,你准备好了吗?
据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52.37万,也就等同于52.37万的家庭正在经受着时差亲情的考验。多数时间里,我们和父母的纽带越来越依赖于通讯的发达,一根电话线、一个QQ号或是一条条有时长达59秒的微信语音。
也正因此,老妈来澳洲之前,我充满期待。反复对自己说,多点耐心、做好一切心理准备、规划好每一趟行程。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顿饭,尽可能的去弥补多年来和她的聚少离多。
曾经有个朋友和我讲,他说父母来澳洲看他是一件很幸福并值得骄傲的事情。他很享受这种角色的转换。以前在家,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们打点好一切,而经历留学生活洗礼的我们终于可以独当一面。
在国外,父母变成了孩子,我们要当司机、导购、导游和翻译,还要寸步不离,很多人享受这种从小到大未曾有过的被父母依赖的感觉。
可除了这些,我们更需要学会理解。理解他们对澳洲文化生活的不适应甚至不接受,理解他们吐槽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却令他们大惊小怪的现象。
这个国家有点冷。
老妈就是,在机场接到她后本以为会来个 倪萍式 的煽情互动,结果变成了她对10个小时飞行的吐槽。
盖了两层毯子还那么冷?
那么冷澳洲人还喝冰镇饮料?
喝冰镇饮料还要加冰?
所以,澳洲给她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冷冷冷...
这我理解,之前曾有个朋友和我说,她妈妈来澳洲后第三天后,实在受不了天天顿顿喝冰水,后来死活买了个保温壶,走哪带哪。
关于吃饭,老妈是真没少让我操心。本以为凭借着墨尔本的地理优势能带她吃遍世界各地美食,结果她这个中国胃真的是无法适应铺满cheese的意面以及和国内相比面目全非的pizza
也难怪,你让我现在吃blue cheese或腌橄榄我也不行。
天真的她如同当年刚落地时天真的我,以为澳洲的点心好吃到超过国内任何一家面包店,结果当我以一个 过来人 的身份帮她筛选出自认为她能接受的甜甜圈和cupcake时,她的表情是
甜就一个字。我只吃一次。
除了甜点,薯片、咸爆米花、沙拉、酸黄瓜无一幸免。
连她在国内最信赖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都背叛了她。吃了数天两层夹一层的东西后,她崩溃了。
好吧,在墨尔本,我们就自己做饭,再不就中餐韩餐日料换着来。
去别的城市就住Airbnb,她掌勺。再或者澳式中餐,酸甜鸡鸭牛猪不重样,牛鸡猪虾和西兰花胡萝卜四季豆排列组合点。
关于购物,我倒是不操心,但有点烧心。
不比上学时有寒暑假,我的工作很忙,老妈平时除了在家帮我做做饭,也喜欢逛街。尽管英语只能停留在单词往外蹦的初级阶段,但凭借着吃老本和现学现卖,再加上我平时对她训练有素,几天后她就能独自乘坐墨尔本电车,然后仅靠Yes、No、How much和那些常见的颜色词语,她老人家趟平了墨尔本CBD。(当然这不包括,在地铁上别人踩了她一脚,她脱口而出的 三克油。 )
让我烧心的不是这,而是陪她逛街。
这是什么牌子?
XXXX
国内有吗?
应该有吧/好像没有。
打折吗?去问问。
打/不打
多少钱?
$XXX
(以下为小声默念并在手心上做乘法)
$XXX? $XXX乘5=$XXX,也还好啊,没比国内便宜啊?
这样的对话,每逢逛街都要重复N次。
1
澳洲生活细节
很多人不喜欢机场,觉得那是除了医院以外赚取人们眼泪最多的地方,代表分别。之前觉得这种说法特矫情,毕竟机场也可以代表重聚,直到把老妈送上墨尔本飞往北京航班的那一刻,到底还是没绷住。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很多同学不知道,其实爸妈把我们送上飞机的那一刻,他们的 酷刑 就开始了,思念和牵挂成了每天折磨他们的 刑罚 ,而这些我们却茫然不所知。
研究生的毕业典礼,老爸老妈忙着工作一直没机会来澳洲转转。直到工作了一段时间终于在今年4月把老妈哄了过来。总以为之前搞定了签证、机票、接机后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一部分,后来才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陪爸妈游澳洲,你准备好了吗?
据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52.37万,也就等同于52.37万的家庭正在经受着时差亲情的考验。多数时间里,我们和父母的纽带越来越依赖于通讯的发达,一根电话线、一个QQ号或是一条条有时长达59秒的微信语音。
也正因此,老妈来澳洲之前,我充满期待。反复对自己说,多点耐心、做好一切心理准备、规划好每一趟行程。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顿饭,尽可能的去弥补多年来和她的聚少离多。
曾经有个朋友和我讲,他说父母来澳洲看他是一件很幸福并值得骄傲的事情。他很享受这种角色的转换。以前在家,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们打点好一切,而经历留学生活洗礼的我们终于可以独当一面。
在国外,父母变成了孩子,我们要当司机、导购、导游和翻译,还要寸步不离,很多人享受这种从小到大未曾有过的被父母依赖的感觉。
可除了这些,我们更需要学会理解。理解他们对澳洲文化生活的不适应甚至不接受,理解他们吐槽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却令他们大惊小怪的现象。
这个国家有点冷。
老妈就是,在机场接到她后本以为会来个 倪萍式 的煽情互动,结果变成了她对10个小时飞行的吐槽。
盖了两层毯子还那么冷?
那么冷澳洲人还喝冰镇饮料?
喝冰镇饮料还要加冰?
所以,澳洲给她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冷冷冷...
这我理解,之前曾有个朋友和我说,她妈妈来澳洲后第三天后,实在受不了天天顿顿喝冰水,后来死活买了个保温壶,走哪带哪。
关于吃饭,老妈是真没少让我操心。本以为凭借着墨尔本的地理优势能带她吃遍世界各地美食,结果她这个中国胃真的是无法适应铺满cheese的意面以及和国内相比面目全非的pizza
也难怪,你让我现在吃blue cheese或腌橄榄我也不行。
天真的她如同当年刚落地时天真的我,以为澳洲的点心好吃到超过国内任何一家面包店,结果当我以一个 过来人 的身份帮她筛选出自认为她能接受的甜甜圈和cupcake时,她的表情是
甜就一个字。我只吃一次。
除了甜点,薯片、咸爆米花、沙拉、酸黄瓜无一幸免。
连她在国内最信赖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都背叛了她。吃了数天两层夹一层的东西后,她崩溃了。
好吧,在墨尔本,我们就自己做饭,再不就中餐韩餐日料换着来。
去别的城市就住Airbnb,她掌勺。再或者澳式中餐,酸甜鸡鸭牛猪不重样,牛鸡猪虾和西兰花胡萝卜四季豆排列组合点。
关于购物,我倒是不操心,但有点烧心。
不比上学时有寒暑假,我的工作很忙,老妈平时除了在家帮我做做饭,也喜欢逛街。尽管英语只能停留在单词往外蹦的初级阶段,但凭借着吃老本和现学现卖,再加上我平时对她训练有素,几天后她就能独自乘坐墨尔本电车,然后仅靠Yes、No、How much和那些常见的颜色词语,她老人家趟平了墨尔本CBD。(当然这不包括,在地铁上别人踩了她一脚,她脱口而出的 三克油。 )
让我烧心的不是这,而是陪她逛街。
这是什么牌子?
XXXX
国内有吗?
应该有吧/好像没有。
打折吗?去问问。
打/不打
多少钱?
$XXX
(以下为小声默念并在手心上做乘法)
$XXX? $XXX乘5=$XXX,也还好啊,没比国内便宜啊?
这样的对话,每逢逛街都要重复N次。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