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知识问答 2022-03-18 12:41:13 admin
澳洲留学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来看看经历过的人是怎么说的吧。
澳洲的中国人数量之多,就拿我们学校周边来举例吧。假如你住在学校旁边,你其实一句英语也不用说,华人超市,华人饭店,华人理发店,连鬼佬开的店聘的也是华人 总之你可以过得很好。如果你学的是理工科,不需要presentation,不需要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没问题,中国同学这么多,聚一起就好了),你基本都不需要说英语上学。只要你会说简单的日常买东西用语,会用英语答考题,作业嘛找中国同学一起做,你可以活得很好。所以中国人都愿意和中国人凑在一起,最小化英语使用,怎么方便怎么活。
这里的课分为三种形式:lecture, tutorial, lab。
lecture就是讲师讲一些比较高大上,形而上的东西,讲师我们这里叫lecturer,如果你在课上想叫老师,你要叫sir(美国人是不管是不是教授一律喊professor)。
tutorial就是tutor(美国叫teaching assistant,中国叫助教)讲一些比较接地气的东西,讲师不愿意讲的脏活累活之类的,具体怎么做题之类的。
lab就是实验课,一般只有工科才有,比如电子工程的lab就是去实验室接电路板,编程类的lab就是去机房写代码。文科类的没有lab但是会有seminar,也是由tutor来主持进行讨论发言。
在不上课的时候,一群中国人凑在一起一般都做什么呢?基本活动如下:
研究做饭,朋友圈发做饭图。
一起到海边BBQ。也就是买一点肉类,到海边的公共烧烤设施去一起烤了吃,这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社交形式之一。(和鬼佬的用party来社交相对)
一起出去唱KTV。ktv大部分是韩国人开的,里面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歌曲。
一起进城吃饭。一起三国杀。
各大商场关门比较早,所以一到了晚上,街上就没什么人了。
除了上学和业余时间闲扯之外,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会选择打工,但打工的人并不多,也许只占一半左右。不打工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嫌累的,嫌找工作难的,反正家里也供得起。另一类的手里钱太多了何必去打工的。
以我个人的观察来看,一般出了国的,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看国外哪里都不爽。哪里都很好,就是呆着不舒服。周末没有什么可玩的,美食相比国内差太多,晚上出门黑灯瞎火哪也去不了。没有淘宝,没有多少朋友,简直是过于修身养性。
第二个阶段,至少要出国三年之后,才开始习惯。我还记得我有一次租房时遇见一个德国人,他和我说他来了五年,从第三年开始才习惯这里。一个白人尚且需要三年,更何况一个中国人。三年之后,对这里的排斥感开始消失,开始觉得也不是必须要回国,留在国外也可以接受,总之是看哪边发展好就在哪边。
第三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中间会间隔更久,也许你在这里的工作开始小有起色,或者这段期间你结了婚甚至有了孩子,你会开始不太习惯国内的生活。觉得国内做什么事都 对人不对事 。做什么都走关系。
二
澳洲的中国人数量之多,就拿我们学校周边来举例吧。假如你住在学校旁边,你其实一句英语也不用说,华人超市,华人饭店,华人理发店,连鬼佬开的店聘的也是华人 总之你可以过得很好。如果你学的是理工科,不需要presentation,不需要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没问题,中国同学这么多,聚一起就好了),你基本都不需要说英语上学。只要你会说简单的日常买东西用语,会用英语答考题,作业嘛找中国同学一起做,你可以活得很好。所以中国人都愿意和中国人凑在一起,最小化英语使用,怎么方便怎么活。
这里的课分为三种形式:lecture, tutorial, lab。
lecture就是讲师讲一些比较高大上,形而上的东西,讲师我们这里叫lecturer,如果你在课上想叫老师,你要叫sir(美国人是不管是不是教授一律喊professor)。
tutorial就是tutor(美国叫teaching assistant,中国叫助教)讲一些比较接地气的东西,讲师不愿意讲的脏活累活之类的,具体怎么做题之类的。
lab就是实验课,一般只有工科才有,比如电子工程的lab就是去实验室接电路板,编程类的lab就是去机房写代码。文科类的没有lab但是会有seminar,也是由tutor来主持进行讨论发言。
在不上课的时候,一群中国人凑在一起一般都做什么呢?基本活动如下:
研究做饭,朋友圈发做饭图。
一起到海边BBQ。也就是买一点肉类,到海边的公共烧烤设施去一起烤了吃,这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社交形式之一。(和鬼佬的用party来社交相对)
一起出去唱KTV。ktv大部分是韩国人开的,里面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歌曲。
一起进城吃饭。一起三国杀。
各大商场关门比较早,所以一到了晚上,街上就没什么人了。
除了上学和业余时间闲扯之外,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会选择打工,但打工的人并不多,也许只占一半左右。不打工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嫌累的,嫌找工作难的,反正家里也供得起。另一类的手里钱太多了何必去打工的。
以我个人的观察来看,一般出了国的,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看国外哪里都不爽。哪里都很好,就是呆着不舒服。周末没有什么可玩的,美食相比国内差太多,晚上出门黑灯瞎火哪也去不了。没有淘宝,没有多少朋友,简直是过于修身养性。
第二个阶段,至少要出国三年之后,才开始习惯。我还记得我有一次租房时遇见一个德国人,他和我说他来了五年,从第三年开始才习惯这里。一个白人尚且需要三年,更何况一个中国人。三年之后,对这里的排斥感开始消失,开始觉得也不是必须要回国,留在国外也可以接受,总之是看哪边发展好就在哪边。
第三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中间会间隔更久,也许你在这里的工作开始小有起色,或者这段期间你结了婚甚至有了孩子,你会开始不太习惯国内的生活。觉得国内做什么事都 对人不对事 。做什么都走关系。
三
澳洲留学圈本质上就是移民圈的预科。即便是一开始不太想留下来的也容易被周遭环境朋友影响改变主意去弄个TR,PR,而父母也常常会觉得子女在海外读书只要能顺利毕业留下来定居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留学生选择专业基本和移民所需的职业评估挂钩,集中在cs,acct,nursing等这些对英语能力相对来说较少的专业就读,读出来后年纪基本也到了考过雅思再读个natti,PY或申请州政府担保就能移民;当然有能力的可以靠考出高分雅思或雇主担保省很多钱。
读书不好的土豪学生有500W投资移民作为后备选项,觉得500W太多的可以找中介花钱做雇主担保。当然有些人再也不打算回国了,甚至加入了黑暗组织申请难民。
其他方面,这边的留学生圈生活和其他地方的国人都差不多,宅的一样宅,喜欢玩的还是到处浪,因为没有父母约束,性格会放的更大。
还没开始赚钱的整天嫌澳元太高,开始赚钱了又嫌澳元怎么又低了,要从国内要钱买房子时又会觉得澳元又涨了。
玩的地方也都差大同小异,不过我们自然风光不错,天蓝夜黑,有很多一流海滩,及时在冬天,夜晚抬头也能看到星星。
移民城市,推测主流澳洲央格鲁人早先不太光彩的祖先背景,本身不会太过傲慢;再加上性格偏粗条简单,所以相对其他国家local还是很好打交道,有些BBQ,fishing和footy的共同爱好更可。不过即便如此,华人大多还是习惯一起玩。
总之对偏好自由,不太在乎高层office工作,不喜欢活在别人眼光里,无所谓生活环境有多热闹的留学生来说,这里是天堂。
对另一些性格的,可能就不太适合了。当然,父母亲友的因素也很重要。
老实说,留学生圈这种虚渺的东西对个体,除了知道多些故事,并没太大意义,我们连个真正的社区都没有,有各自的小圈子自给自足。还不如地球生态圈,至少还有食物链。而这个圈或大或小,则由澳洲移民局密切掌控着,每次出的政策牵动多少人的心呵。
四
这个答案是基于我来澳洲2年零3个月,没回国,且和一票local学生住了2年零3个月的背景下写的。首先抱歉,我个人非常不喜欢 鬼佬 这个词,这词源于广东话,且明显带有歧视意义的鉴于有人跟我叫板说这词是非歧视中立词。但是苦于我又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来称呼本地人所以都用Local来指代了,中英文混杂凑合着看吧。
我中国朋友很少,常来往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原因是我在来之前对我自己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再跟中国人混,要是这么叼炸天的资源你不用放着还继续跟中国人混我还不如跟北京租个房子想跟五湖四海哪的中国人没的挑啊?
本人在墨尔本,家境一般,基本状况是工作能磨平所有日常开销还有剩余,家里出学费。留学只是个工具,主要目的是移民。任何想出国打算来澳洲留学的,想清楚了再来,来这就一个目的 移民,拿到 永居 (其实每五年必须待够两年续签,就是个有福利的长期签证)之后,你可以选择你下一个目的地。
我不能说我英语有多好吧,最近一次裸奔雅思均6.5。为什么裸奔呢,因为出国以后就再也没考过然后移民又要求4个7,注意是4个7不是均分7。所以就是考一次看看多深的水 而且自打决定出国以后所有考试都紧张不行。高考我都没怎么当回事儿,那时候觉得钱都不是事儿,所以压根没紧张感。现在这考个试啊、考个雅思啊动不动就一堆钱,压力山大。
语言:从上面的回答也都能看出来主要的问题都是语言,我这个答案继续给大家佐证。在过去的两年里各种party我都得先证明我的英语社交能力,然后告诉他们我是中国留学生,之后都会得到很多的 u r different from others. / I've noticed u have an accent but i couldn't tell wher r u from. 。我也问过我的室友以及平常大学里面一起做论文的同学,所有人都认为亚洲留学生不会讲英语,而且很报团不愿意和本地学生玩。我也问过我为数不多的中国朋友,他们也说local学生不愿意和他们主动接触。所以大环境基本是照着一个恶性循环走,两边都认为对方不乐意搭理对方。所以对于想和local玩的、接触的提前给你们说一下,真的很困难,要付出比以前在国内交一个朋友多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
Party:这边有个风俗就是21岁的生日很重要,关于为什么重要?这个我到现在都没搞懂。因为美国是21岁才能买酒,所以21岁生日很重要,但是澳洲18就可以买了,所以完全不知道是为什么21很重要。我也问过他们,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说可能是因为美国带的吧。所以我室友的状况就是基本周周都有 21st party,或者house warming party,这个party是比如搬了新家,都会有这么一个party。我刚和这群室友搬进来的时候,他们就开了一个(我前一波室友也开了一个),一起住的一个姑娘把party放我生日那天了(完全巧合)然后就顺道我生日趴也就一起了,喝的乱七八糟的反正很开心就对了。所有的party他们去的,如果我被邀请了的话也会一起去,去了基本就是带酒做礼物就可以了。综上所述,我不知道有几个答案说澳洲party不凶的结论是从哪来的。
学习:我学习成绩很一般。学校也不是什么非常叼炸天的学校,这边学习总体来说还是相对简单的(英语没问题的基础上)。大部分我知道的中国学生成绩都不错,至少70%+。但是没有奖学金,也不是没有,是很难拿 但是local有个很逆天的待遇 就是他们的大学学费不用自己交的 也不是完全不交,他们都是用无息助学贷款,也就是说政府提前付的,以后他们毕业了挣了钱再还,不是说你毕业了有工作就马上必须开始还,你挣够了一定数量以上才开始还(好像是46k/y)。然后这还不是重点,如果你超过22岁且独居,但是你全职学习的话政府会给两个补贴,一个叫youth blahblahbla不多大概两周$200--$300的样子吧,还有一个是租房的补贴大概是800一个月的样子吧 (这里数字极其不准确,因为跟他们聊这个的时候是酒后 望见谅)。在以上这些的基础上,你仍然法定可以工作每周大概15个小时的样子。所以他们学习和娱乐是平衡的很好的。每到期末学校自习室,图书馆,机房基本上都是亚裔 85%+。
工作:因为语言的问题,所以很难找到本地的雇主乐意雇中国留学生的,简历投出去很少有回音的。再加上中国人坑中国人的这个逆天属性普遍存在于中国雇主上,所以大多数留学生的薪酬都想其他几位说的一样不乐观,非常不乐观$10+-/h 无税现金交接,我几个室友的薪酬都是$25----$35/h 税前。
暂时就能想这么多。
五
社交圈来说,大部分local的社交圈子都是从高中带到大学的,所以很少有留学生能经常跟local混在一起。大部分来澳洲留学的华人,他们的父母潜台词是希望他们最后能移民或者拿到PR。受到父母影响,这里扎堆的商科(金融,会计,市场策划之类的)华人学生特别的多。事实上真正能留下来的人且有意愿留下来的人少之又少。
基本上可以大致分为华人圈和Local圈。
而华人圈子又可以分为:
1.游戏宅(绝大多数男生)IT专业和金融专业居多,多为本科或者硕士
家庭虽说不算太富裕,但是够吃够喝够小玩一把,本身在国内上大学也习惯了 换一个地方打LOL 的氛围,自然而然的把习惯带来了这里。这些人又以国内2+2学制的留学生显著(就是国内大学2年再带学分转移到澳洲),所以他们的社交圈主要分布在国内一起过来的同学+语言课认识的新留学生。
2.度假镀金党(在国内有家族或者家庭产业的,或者是部分女生)HR或者Marketing居多,本科多。家庭比较富裕,出来混个大学文凭便回国接手上一辈的基业。他们之中不少是高中毕业或者高三在读就出国留学了,基本上是从Foundation(预科)+语言课学起,这部分人群和游戏宅圈子也是高度重合的。
3.正在移民(男女均有,多数已婚或长期同居)IT和商科占多数,也有部分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本硕博。这部分人基本已经毕业,脱离并永远脱离啃老族范围。大部分人被卡在雅思四个7的门槛上,也有些为了买房白天上班晚上打工赚外快。有些人由于工作签申请失败或者职业评估失败需要其他的学位,所以会再回到大学拿下一个学位。
4.深造(男女均有,已婚居多)各式各样的PHD
这类人的圈子基本上远离了以上三种。
像我这样混Local圈的其实比较少,由于我自己属于高中毕业就来留学,只在语言课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华人朋友。进入本科课程以后发现课堂上只有我一个华人,所以只能跟Local混在一起了。愿意主动混Local圈的华人或者其他亚洲国家的人都很少,原因未知。
韩国留学留学费用澳洲留学美国留学大学留学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