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观察:实证精神 成就了强大的英国
知识问答 2022-03-19 19:42:02 admin
留学观察:实证精神,成就了强大的英国
有人认为,英国的强盛在于成功的金融服务业,有人则认为在于学术和科学的领导地位,也有人会以略带情绪性的口气说,英国的财富是靠百年前老祖宗在世界各地掠夺而来
虽然种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我相信这个问题就像研究精神疾病一样,其结果是由多重的「体质」及「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而成,不仅复杂,各个因素还会相互影响。到底是什么造就英国强盛的「体质」呢?我想透过一些日常生活实际「案例」的观察,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Casualty 1907」的剧情主要是描写1907年,在该院发生的种种事件,内容有许多和医疗相关的情境,例如详细描述了100年前枪伤的急诊处理、地铁施工意外伤患的截肢手术、神经外科如何替颅内出血病患手术等等。由于医院是靠社会人士捐款来营运,因此也穿插了医院行政人员为解决财务因难而募款的情节,当然也有医护之间的爱情与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剧本是根据真实的故事写成,制作单位利用当年留下来的病历记录、病房日志、当事人的回忆录、甚至病理解剖的报告来编撰(www.bartsandthelondon.org.uk/news /story.asp?id=1798),演出真实存在的医师、护士和病患的故事。看完总共3集、每集1小时的精彩影集,我除了欣赏张力十足的剧情,也十分佩服制作单位研究史料、实事求是的精神。例如节目中利用紫外线治疗结核病皮肤病变、或是利用X-rays做放射治疗,都是参照当时的实际案例。这背后不仅有专家分析医学史料,更难得的是该院完整妥善地保存了百年前的病历和病房日志。
生活中任何题材都值得研究
英国在周末的黄金时段,除了精彩的单元剧,也有很多归类于Factual,如果用中文直译,就是以事实为题材的节目。此类节目不限科学或自然,举凡艺术、文化、旅游、音乐、历史、居家生活如食物园等,所有题材都可以成为他们「研究」的对象。
例如有一个名为「Sacred Music」的节目,制作单位邀请著名的The Sixteen合唱团到欧洲各地挖掘教堂音乐的历史,从12世纪复音音乐的根源出发,经巴黎圣母院介绍中世纪的圣歌,到罗马介绍宗教音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改革,再到莱比锡介绍巴哈的音乐等,知名的主持人配合戏剧性的对白,再加上与音乐大师或教堂耆宿的精准对话,并且把震撼人心的现场合唱,带进雄伟的教堂建筑,让观众就好像跟着一流乐团巡回于欧洲的华丽音乐厅。由此,制作单位把「教堂音乐」这种枯燥无味的题材,赋予了知识性及趣味性的新生命,非常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大众。
深夜请收看「人体解剖」教学
记得2005年刚到伦敦时,深夜11点有一个「人体解剖」的节目,制作单位竟然把教学尸体搬上莹光幕,由知名的解剖教授Gunther von Hagens现场操刀并详细解说,还有人体彩绘师在裸体模特儿身上描绘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夸张的是该节目邀请数百位观众现场「观赏」,随时猎取观众「观赏」时的表情,当死者的器官被呈上观众席传阅之际,也确实引起了强烈骚动。这个不可思议的节目曾引发许多争议,但若不论其道德问题的合适性,它确实把身体如何运作的机转「真(写)实」地呈现了出来。
有人可能会认为我列举的上述节目恐怕是「小众」娱乐吧!大部分的人难道也会喜欢?事实上,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BBC)是英国最重要的大众媒体,在英国的电视节目中,BBC1和BBC2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2%,其中比重最大的就是这一类属于Factual型态的节目,因此我认为这是一般大众休闲时应该会欣赏的。
重视实证的精神是强国基因
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英国人重视实证,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再以医疗为例,英国有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NIC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专门分析临床治疗(例如药物)的成本效益,以提供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作为给付(或不给付)的参考。
例如,他们会分析「较为昂贵的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否符合成本效益(有价值)?」,或者「关闭某区3家营运不佳的医院,每年增加n人死亡,但经费若用来戒烟防治,每年可以减少n+1人死亡」等。只要有充分的证据和数据,NICE便可以建议拒绝或限制任何上市药物的给付。
较具争议性的案例发生于2006年,NICE认为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对轻度及重度老人失智症治疗不具「成本效益」,NHS因此不愿给付,Eisai公司提出诉讼,最近(2008年5月2日)法院判决Eisai胜诉,但不是决定Aricept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可以用,而是裁定「NICE用来分析资料的computer modelling不够透明,也不该拒绝药厂利用其model重新检视结果」。
此一判决结果可能引发老人失智患者家属集体控告NICE造成治疗延误,后续的国家赔偿可能造成国家更多的损失,但我相信法官在判决时一定已经考虑到这个结果,英国人不仅「实事求是」 ,也「就事论事」,同一件事换成由国人来思考恐怕就复杂多了。
在科学上利用数据的呈现和研究的发表来传递知识,已是英国数百年以来的传统。他们对于实证的重视,可以从英国侦探小说《福尔摩斯的探案》一窥端倪。我深信英国能够国力强盛,「研究的精神和追根究底的态度」是众多因素中极重要的一环,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有人认为,英国的强盛在于成功的金融服务业,有人则认为在于学术和科学的领导地位,也有人会以略带情绪性的口气说,英国的财富是靠百年前老祖宗在世界各地掠夺而来
虽然种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我相信这个问题就像研究精神疾病一样,其结果是由多重的「体质」及「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而成,不仅复杂,各个因素还会相互影响。到底是什么造就英国强盛的「体质」呢?我想透过一些日常生活实际「案例」的观察,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Casualty 1907」的剧情主要是描写1907年,在该院发生的种种事件,内容有许多和医疗相关的情境,例如详细描述了100年前枪伤的急诊处理、地铁施工意外伤患的截肢手术、神经外科如何替颅内出血病患手术等等。由于医院是靠社会人士捐款来营运,因此也穿插了医院行政人员为解决财务因难而募款的情节,当然也有医护之间的爱情与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剧本是根据真实的故事写成,制作单位利用当年留下来的病历记录、病房日志、当事人的回忆录、甚至病理解剖的报告来编撰(www.bartsandthelondon.org.uk/news /story.asp?id=1798),演出真实存在的医师、护士和病患的故事。看完总共3集、每集1小时的精彩影集,我除了欣赏张力十足的剧情,也十分佩服制作单位研究史料、实事求是的精神。例如节目中利用紫外线治疗结核病皮肤病变、或是利用X-rays做放射治疗,都是参照当时的实际案例。这背后不仅有专家分析医学史料,更难得的是该院完整妥善地保存了百年前的病历和病房日志。
生活中任何题材都值得研究
英国在周末的黄金时段,除了精彩的单元剧,也有很多归类于Factual,如果用中文直译,就是以事实为题材的节目。此类节目不限科学或自然,举凡艺术、文化、旅游、音乐、历史、居家生活如食物园等,所有题材都可以成为他们「研究」的对象。
例如有一个名为「Sacred Music」的节目,制作单位邀请著名的The Sixteen合唱团到欧洲各地挖掘教堂音乐的历史,从12世纪复音音乐的根源出发,经巴黎圣母院介绍中世纪的圣歌,到罗马介绍宗教音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改革,再到莱比锡介绍巴哈的音乐等,知名的主持人配合戏剧性的对白,再加上与音乐大师或教堂耆宿的精准对话,并且把震撼人心的现场合唱,带进雄伟的教堂建筑,让观众就好像跟着一流乐团巡回于欧洲的华丽音乐厅。由此,制作单位把「教堂音乐」这种枯燥无味的题材,赋予了知识性及趣味性的新生命,非常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大众。
深夜请收看「人体解剖」教学
记得2005年刚到伦敦时,深夜11点有一个「人体解剖」的节目,制作单位竟然把教学尸体搬上莹光幕,由知名的解剖教授Gunther von Hagens现场操刀并详细解说,还有人体彩绘师在裸体模特儿身上描绘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夸张的是该节目邀请数百位观众现场「观赏」,随时猎取观众「观赏」时的表情,当死者的器官被呈上观众席传阅之际,也确实引起了强烈骚动。这个不可思议的节目曾引发许多争议,但若不论其道德问题的合适性,它确实把身体如何运作的机转「真(写)实」地呈现了出来。
有人可能会认为我列举的上述节目恐怕是「小众」娱乐吧!大部分的人难道也会喜欢?事实上,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BBC)是英国最重要的大众媒体,在英国的电视节目中,BBC1和BBC2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2%,其中比重最大的就是这一类属于Factual型态的节目,因此我认为这是一般大众休闲时应该会欣赏的。
重视实证的精神是强国基因
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英国人重视实证,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再以医疗为例,英国有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NIC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专门分析临床治疗(例如药物)的成本效益,以提供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作为给付(或不给付)的参考。
例如,他们会分析「较为昂贵的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否符合成本效益(有价值)?」,或者「关闭某区3家营运不佳的医院,每年增加n人死亡,但经费若用来戒烟防治,每年可以减少n+1人死亡」等。只要有充分的证据和数据,NICE便可以建议拒绝或限制任何上市药物的给付。
较具争议性的案例发生于2006年,NICE认为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对轻度及重度老人失智症治疗不具「成本效益」,NHS因此不愿给付,Eisai公司提出诉讼,最近(2008年5月2日)法院判决Eisai胜诉,但不是决定Aricept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可以用,而是裁定「NICE用来分析资料的computer modelling不够透明,也不该拒绝药厂利用其model重新检视结果」。
此一判决结果可能引发老人失智患者家属集体控告NICE造成治疗延误,后续的国家赔偿可能造成国家更多的损失,但我相信法官在判决时一定已经考虑到这个结果,英国人不仅「实事求是」 ,也「就事论事」,同一件事换成由国人来思考恐怕就复杂多了。
在科学上利用数据的呈现和研究的发表来传递知识,已是英国数百年以来的传统。他们对于实证的重视,可以从英国侦探小说《福尔摩斯的探案》一窥端倪。我深信英国能够国力强盛,「研究的精神和追根究底的态度」是众多因素中极重要的一环,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