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变得自信起来
知识问答 2022-03-21 15:54:09 admin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变得自信起来?
有留学经历的人和没有留学经历的人在心态上会有什么不同呢?我想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不会那么的崇洋媚外了,因为自己确实在发达国家体验过,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外国的月亮到底圆不圆,到了国外后才能够站在世界的眼光观察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我个人觉得中国在国际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强势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在很多方面其实完全可以平视西方世界,我们的代表可以自信地在德班气候大会上跟西方代表撕逼,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在联合国投出反对票。但是与国家的强势相对应的是国民的弱势,直到今天,老外在中国还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特权,在这里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他们什么也不用干,只是因为长了一张西方人的外表就可以坐拥钞票和美女。
有很多老外声称自己喜欢中国,但其实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他们在中国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对这个国家还远谈不上尊重。他们自豪地在Reddit里得意地炫耀自己在中国的约炮经历、吐槽中国的空气污染、人们随地吐痰,但是即便这个国家已经被他们吐槽得体无完肤,他们还是赖着不走,原因很简单,被宠坏了,习惯了舒服日子,不想走了。
洋人在中国的这种特权恰恰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体现,这种不自信甚至已经延伸成了一种习惯,使得有时候我们还会顺着他们的习惯去思考。比如前不久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当着全校的面吐槽自己国家空气不好,出门要戴口罩,没有言论自由,可是事实上她所生活的云南明明是空气质量不错的地方,根本不用戴口罩,那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还要在美国人面前睁着眼说瞎话呢?我只能认为是她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洋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才会不假思索地吐槽自己的祖国。
其实,每个人都向往更加发达的地方,也都会好奇外面的世界,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人家既然比我们发达,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理念起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多少年之前,中国才开始崛起,什么都没有,需要得到国外人才的帮忙,那么,人家凭什么到你一个发展中国家来呢?只有你给他们的待遇比他们自己在国内的待遇高,他们才肯过来,所以那个年代来华的外国人很多都是我们请来的人才,帮助我们国家搞建设的,这些老外待遇高一点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中国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技术和资源,而今天在中国的老外有多少人配得上这样的待遇?以前是我们向人家学习,所以请人家过来,现在是很多国外的留学生跑到中国来向我们学习了,但依然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样真的公平吗?
如果说憧憬发达国家还可以理解,那么那些比我们落后太多的,东欧、非洲、拉美等国的人来到中国后,享受的依然是超国民待遇又是为何?有很多黑人、拉美裔,他们在白人国家里常常遭遇种族歧视,结果到了中国之后,直接跨越了种族阶级,享受了白人在这里享受到的最高待遇,所以到底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广州的黑人犯了什么事儿,中国警察连管都不敢管,老外丢了一辆自行车,全世界帮着找,外国人哪怕只发生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困难也会被上纲上线到 外交无小事 的层面去对待。过去中国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都是中国自己掏钱,现在外国的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依然是中国在给他们掏钱,我们对外国人一直这么低三下四地讨好,完全没有体现出当国家的主人的风范和尊严,又怎能指望别人被尊重?去北京的五道口、三里屯看看,大大小小的酒吧里面,不管是哪里来的老外,只要不是亚洲人面孔,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中国女生们到贴上去。
崇洋媚外的现象其实不是中国独有,现在的中国和当年刚刚经济复苏的日本情况非常像。日本在刚开始成为发达国家的时候也是特别在意外国人的看法,西方人不管是夸日本还是批评日本都能够引起日本民众的高潮。日本是迄今为止唯一被核武器袭击过的国家,给日本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而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急需要仰仗西方国家的支持,所以那段时间外国人在日本也非常吃香,待遇比日本的本土公民要高,人人都以会说两句英语为荣,白人想要泡日本妹子易如反掌。在日本的相亲节目中,欧美的男嘉宾永远比日本男嘉宾受欢迎。日本的广告里但凡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做代言,那么这个商品的销量就会比那些找日本本土代言人的销量要好。进口的舶来品永远比日本产品受欢迎。
我们的另外一个邻居韩国也有类似的情况。韩国本土的资源非常匮乏,经济发展也和日本一样高度依赖西方,韩国的欧美人待遇也比韩国本地人高。所以崇洋媚外的现象在整个东亚似乎都挺严重的。而造成亚洲人崇洋媚外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欧美强势文化的传播力量。西方文化的强势是方方面面的,的好莱坞迪士尼基本上遍布了全球,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电影、听美国流行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全世界的审美方向和价值观导向都在向西方靠拢。而东方文化则整体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一方面和亚洲国家整体国力不强有直接原因,但是东方人自己的极端不自信也是需要反省的。过去的中国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大,总是被人欺负,忍气吞声。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而且这世界老二的角色已经当了好几年了,可中国人在老外面前还是不自信。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别,在国外留学的人们最能体会到。在一些基础的硬件设施上,中国真的比大多数西方国家要完善,在欧洲出去旅游几乎住不到像样的旅馆,但是相同价位在国内已经可以住一个环境非常不错的连锁酒店了。还有欧美的铁路系统跟中国的高铁完全没办法比,物流更是慢得一塌糊涂,线上支付功能做的也远不如国内的微信和支付宝。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在宣扬什么大中华沙文主义,也没有贬低别人太高自己的意思,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有很多地方已经可以平视欧美了,确实我们自身还有很多的不足,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但是千万不要让自己自卑,民族的尊严不是靠巴结别人获得的,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中国人,你要自信)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卑情结这么严重,只要一谈论到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我们反而又变得开始有优越感,甚至有点吹捧的味道。现在中国只要一搞文化交流就搬出什么5000年历史、传统文化之类的,刚开始这么做可能别人还觉得新鲜,但是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在输出这些东西,试想一下会给人什么印象?哦,你总说你们历史、传统文化很好很强大,那只能说明你们的祖先们很厉害,你们这些后代到底行不行啊?这背后其实折射的一个道理也和不自信有关,中国人喜欢搞祖先崇拜,喜欢向外展示中国的历史,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祖先和历史都很自信,然而一旦谈论到现代的中国却反而不那么自信了。文化输出是应该转变一下思路了。下次跟外国同学交换礼物的时候,不要总是一个劲儿地送书法、中国结、唐装了,偶尔也可以给他们看一下高铁模型、送一张上海外滩夜景的明信片、或者给他送一张中文歌曲的专辑,总之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不仅仅拥有牛逼的祖先和历史,今天的中国也是棒棒哒!不要觉得可笑,要知道,伦敦可是一直都把他们的地铁和红色大巴作为文化符号来对外宣传的,红色大巴的模型和印有 Mind the gap 的纪念品销量丝毫不亚于大本钟。这种文化符号就是在代表伦敦人的骄傲,在伦敦人心目中这些东西和大本钟是同等重要的,所以他们才敢把他们放在一起卖。
今天的中国理应拥有这样的自信。而无知也是导致不自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出过国,没有亲眼看过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留学,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之后,中国人就会渐渐走出不自信的阴霾。
有留学经历的人和没有留学经历的人在心态上会有什么不同呢?我想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不会那么的崇洋媚外了,因为自己确实在发达国家体验过,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外国的月亮到底圆不圆,到了国外后才能够站在世界的眼光观察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我个人觉得中国在国际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强势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在很多方面其实完全可以平视西方世界,我们的代表可以自信地在德班气候大会上跟西方代表撕逼,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在联合国投出反对票。但是与国家的强势相对应的是国民的弱势,直到今天,老外在中国还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特权,在这里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他们什么也不用干,只是因为长了一张西方人的外表就可以坐拥钞票和美女。
有很多老外声称自己喜欢中国,但其实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他们在中国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对这个国家还远谈不上尊重。他们自豪地在Reddit里得意地炫耀自己在中国的约炮经历、吐槽中国的空气污染、人们随地吐痰,但是即便这个国家已经被他们吐槽得体无完肤,他们还是赖着不走,原因很简单,被宠坏了,习惯了舒服日子,不想走了。
洋人在中国的这种特权恰恰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体现,这种不自信甚至已经延伸成了一种习惯,使得有时候我们还会顺着他们的习惯去思考。比如前不久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当着全校的面吐槽自己国家空气不好,出门要戴口罩,没有言论自由,可是事实上她所生活的云南明明是空气质量不错的地方,根本不用戴口罩,那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还要在美国人面前睁着眼说瞎话呢?我只能认为是她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洋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才会不假思索地吐槽自己的祖国。
其实,每个人都向往更加发达的地方,也都会好奇外面的世界,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人家既然比我们发达,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理念起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多少年之前,中国才开始崛起,什么都没有,需要得到国外人才的帮忙,那么,人家凭什么到你一个发展中国家来呢?只有你给他们的待遇比他们自己在国内的待遇高,他们才肯过来,所以那个年代来华的外国人很多都是我们请来的人才,帮助我们国家搞建设的,这些老外待遇高一点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中国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技术和资源,而今天在中国的老外有多少人配得上这样的待遇?以前是我们向人家学习,所以请人家过来,现在是很多国外的留学生跑到中国来向我们学习了,但依然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样真的公平吗?
如果说憧憬发达国家还可以理解,那么那些比我们落后太多的,东欧、非洲、拉美等国的人来到中国后,享受的依然是超国民待遇又是为何?有很多黑人、拉美裔,他们在白人国家里常常遭遇种族歧视,结果到了中国之后,直接跨越了种族阶级,享受了白人在这里享受到的最高待遇,所以到底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广州的黑人犯了什么事儿,中国警察连管都不敢管,老外丢了一辆自行车,全世界帮着找,外国人哪怕只发生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困难也会被上纲上线到 外交无小事 的层面去对待。过去中国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都是中国自己掏钱,现在外国的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依然是中国在给他们掏钱,我们对外国人一直这么低三下四地讨好,完全没有体现出当国家的主人的风范和尊严,又怎能指望别人被尊重?去北京的五道口、三里屯看看,大大小小的酒吧里面,不管是哪里来的老外,只要不是亚洲人面孔,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中国女生们到贴上去。
崇洋媚外的现象其实不是中国独有,现在的中国和当年刚刚经济复苏的日本情况非常像。日本在刚开始成为发达国家的时候也是特别在意外国人的看法,西方人不管是夸日本还是批评日本都能够引起日本民众的高潮。日本是迄今为止唯一被核武器袭击过的国家,给日本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而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急需要仰仗西方国家的支持,所以那段时间外国人在日本也非常吃香,待遇比日本的本土公民要高,人人都以会说两句英语为荣,白人想要泡日本妹子易如反掌。在日本的相亲节目中,欧美的男嘉宾永远比日本男嘉宾受欢迎。日本的广告里但凡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做代言,那么这个商品的销量就会比那些找日本本土代言人的销量要好。进口的舶来品永远比日本产品受欢迎。
我们的另外一个邻居韩国也有类似的情况。韩国本土的资源非常匮乏,经济发展也和日本一样高度依赖西方,韩国的欧美人待遇也比韩国本地人高。所以崇洋媚外的现象在整个东亚似乎都挺严重的。而造成亚洲人崇洋媚外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欧美强势文化的传播力量。西方文化的强势是方方面面的,的好莱坞迪士尼基本上遍布了全球,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电影、听美国流行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全世界的审美方向和价值观导向都在向西方靠拢。而东方文化则整体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一方面和亚洲国家整体国力不强有直接原因,但是东方人自己的极端不自信也是需要反省的。过去的中国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大,总是被人欺负,忍气吞声。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而且这世界老二的角色已经当了好几年了,可中国人在老外面前还是不自信。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别,在国外留学的人们最能体会到。在一些基础的硬件设施上,中国真的比大多数西方国家要完善,在欧洲出去旅游几乎住不到像样的旅馆,但是相同价位在国内已经可以住一个环境非常不错的连锁酒店了。还有欧美的铁路系统跟中国的高铁完全没办法比,物流更是慢得一塌糊涂,线上支付功能做的也远不如国内的微信和支付宝。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在宣扬什么大中华沙文主义,也没有贬低别人太高自己的意思,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有很多地方已经可以平视欧美了,确实我们自身还有很多的不足,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但是千万不要让自己自卑,民族的尊严不是靠巴结别人获得的,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中国人,你要自信)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卑情结这么严重,只要一谈论到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我们反而又变得开始有优越感,甚至有点吹捧的味道。现在中国只要一搞文化交流就搬出什么5000年历史、传统文化之类的,刚开始这么做可能别人还觉得新鲜,但是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在输出这些东西,试想一下会给人什么印象?哦,你总说你们历史、传统文化很好很强大,那只能说明你们的祖先们很厉害,你们这些后代到底行不行啊?这背后其实折射的一个道理也和不自信有关,中国人喜欢搞祖先崇拜,喜欢向外展示中国的历史,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祖先和历史都很自信,然而一旦谈论到现代的中国却反而不那么自信了。文化输出是应该转变一下思路了。下次跟外国同学交换礼物的时候,不要总是一个劲儿地送书法、中国结、唐装了,偶尔也可以给他们看一下高铁模型、送一张上海外滩夜景的明信片、或者给他送一张中文歌曲的专辑,总之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不仅仅拥有牛逼的祖先和历史,今天的中国也是棒棒哒!不要觉得可笑,要知道,伦敦可是一直都把他们的地铁和红色大巴作为文化符号来对外宣传的,红色大巴的模型和印有 Mind the gap 的纪念品销量丝毫不亚于大本钟。这种文化符号就是在代表伦敦人的骄傲,在伦敦人心目中这些东西和大本钟是同等重要的,所以他们才敢把他们放在一起卖。
今天的中国理应拥有这样的自信。而无知也是导致不自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出过国,没有亲眼看过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留学,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之后,中国人就会渐渐走出不自信的阴霾。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