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覆上皮的分类
被覆上皮是上皮组织的一种,覆盖于体表、衬贴在体内各种管、腔及囊内表面的上皮。可以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单层上皮(一层结构)
【步骤01】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鳞状上皮)。细胞呈多边形。核在细胞中央,椭圆形,核和细胞都扁。分内皮和间皮。内皮衬贴在心、血管、淋巴官腔等内表面,有利于液体的流动和物质交换;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等,有利于器官活动。
【步骤02】
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呈多边形(一般为六边形)。细胞呈立方形,核圆形在细胞的中央。分布在肾小管、小叶间胆管等处。有分泌和吸收的功能。两个肾一夜可分泌大于180L的原尿,最终只排出百分之二,就是依靠了单层立方上皮的吸收作用。
【步骤03】
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呈多边形,高柱状。核椭圆形,靠近细胞基底部。有的细胞之间夹杂着杯状细胞,分泌粘液。多于胃、肠、胆囊、子宫等器官的腔面。有保护、吸收、分泌的功能。
【步骤0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一层高低不等,形态不同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细胞核也不在同一水平上。有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杯状细胞等接近表面的细胞呈柱状,有纤毛。多在呼吸道分布,有保护作用。
复层上皮
【步骤01】
复层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浅表部为扁平细胞;中间为多边形细胞;基底部为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强。角化的分布于皮肤,还会脱落。不角化的分布于口腔、食道、阴道等处。有耐摩擦、损伤后再生修复等作用。
【步骤02】
变移上皮:(移行上皮)细胞的大小、形状、层数随器官的收缩和扩张发生变化。分布在膀胱、输尿管等处。当器官扩张时,浅层细胞边扁平,上皮变薄,细胞的层数变少;当器官收缩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变多。
【步骤03】
复层柱状上皮:表层细胞为柱状,中间细胞为多边形,基底层为矮柱状细胞。分布在眼睑结膜等处。具有保护作用。
【步骤04】
被覆上皮的结构特征:细胞多,细胞间质少,排列密集;其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朝向有腔器官的腔面或身体表面的一侧游离称游离面(不与任何组织连接),与游离面相对的一侧称基底面;一般无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