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蒂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性寒,味苦。归脾经、胃经、肝经。
【功效】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禁忌】体虚、失血及上部无实邪者禁服。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过量则易出现头晕眼花,脘腹不适,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因脱水,造成电解质紊乱终致循环衰竭及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基本信息
【步骤01】
一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茎、枝有黄褐色或白色的糙毛和疣状突起。卷须单一,被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8~12厘米,具槽沟及短刚柔毛,叶片厚纸质,近圆形或肾形,上面被白色糙硬毛,下面沿脉密被糙硬毛,边缘不分裂或3~7浅裂,裂片先端圆钝,有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0.5~2厘米,被柔毛,花萼筒狭钟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裂片近钻形,花冠黄色,长约2厘米,裂片卵状长圆形,急尖,雄蕊3,花丝极短,药室折曲,雌花单生,花梗被柔毛,子房长椭圆形,密被长柔毛和硬毛,花柱长1~2毫米,柱头靠合。果实形状、颜色变异较大,一般为球形或长椭圆形,果皮平滑,有纵沟或斑纹,果肉白色、黄色或绿色。种子污白色或黄白色,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夏季。
【步骤02】
【英文名】 Pedicellus melo
【步骤03】
【药用部位】 葫芦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干燥果柄。
【步骤04】
【产地分布】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步骤05】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成熟果实,在食用时将切下的果柄收集,阴干或晒干。
【步骤06】
【药材性状】 本品呈细圆柱形,常扭曲,长3~6厘米,直径0.2~0.4厘米,连接瓜的一端略膨大,直径约8毫米,有纵沟纹,外表面灰黄色,有稀疏短毛茸。带果皮的果柄较短,长0.3~2.6厘米,略弯曲或扭曲,有纵沟纹,果皮部分近圆盘形,直径约2厘米,外表面暗黄色至棕黄色,皱缩,边缘薄而内卷,内表面黄白色至棕色。果柄质较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空。气微,味苦
【步骤07】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0.3~1.5克。外用:适量,研末吹鼻。主治中风、癫痫、喉痹、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宿食不化、胸脘胀痛、湿热黄疸。
【步骤08】
【药理研究】 保肝;抗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抗炎和避孕;致吐。
【步骤09】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氨基酸,葫芦苦素B、葫芦苦素D、葫芦苦素E,异葫芦苦素β、α-菠菜固醇等成分。
【步骤10】
【现代药理研究】1.瓜蒂具有保肝作用。2.瓜蒂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3.瓜蒂有催吐作用。4.瓜蒂具有抗肿瘤作用。5.瓜蒂所含葫芦素B、E能提高正常家兔血浆cAMP量。6.所含葫芦素D注射给药时,对猫、狗等动物有降压作用,同时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使肠蠕动明显增强,导致腹泻。
【步骤11】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大小,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名医别录》:有毒。去鼻中息肉,治黄疸。《日华子本草》:无毒。治脑塞,热齄,眼昏,吐痰。《本草纲目》:吐风热痰涎,治风眩头痛,癫痫喉痹,头目有湿气。《本草备要》:宣,涌叶。淡豉、赤小豆并吐药。苦寒。阳明胃。吐药,能吐风热痰涎,上膈宿食。吐去上焦之邪。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上者涌之,木能达之是也。越以瓜蒂、淡豉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木得舒畅,天地交而万物通矣。当吐而胃弱者代以参芦。朱丹溪曰: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张子和曰: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发汗,世罕知之,故予尝曰:吐法兼汗以此夫。昂按:汗吐下和乃治疗之四法,仲景瓜蒂散、栀豉汤并是吐药,子和治病用吐尤多,丹溪治许白云大吐二十余日,治小便不通亦用吐法,甚至用四物、四君以引吐成法具在。今人惟知汗下和而吐法绝置不用,遇邪在上焦及当叶者,不行通越,致结塞而成坏症,轻病致重,重病致死者多矣。时医背弃古法,枉人性命,可痛也夫。治风眩头痛,懊不眠,癫痫喉痹,头目湿气,水肿黄疸,或合赤小豆煎,或吹鼻中取出黄水。湿热诸病。上部无实邪者禁用。能损胃耗气。语曰:大吐亡阳,大下亡阴。凡取吐者须天气清明巳午以前,令病人隔夜勿食。卒病者不拘。《类编》云:一女子病齁喘不止,遇道人教取瓜蒂七枚,为末调服其汁,即吐痰如胶粘,三进而病如扫。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