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文章正文

家长们可长点心吧!别让孩子躲过了溺水 却没躲过你的无知!

知识问答 2022-04-20 00:13:24 admin
8月5日下午3点过后不久,这对8岁的双胞胎姐妹“失踪”在青岛万达大厦南部的海滩上。随即北京一对孪生姐妹失踪的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经过警方、社会救援力量和医护人员22小时的紧张搜救,两姐妹的遗体陆续被找到,确认无生命迹象。

而就在不久前的8月3日,湖北三洲村一家五口长江到游泳,不幸全部溺亡。这家原本正准备为两个孩子举办升学宴,不料却喜事变丧事…… 据中国卫生部发表的数字显示,中国每年有57000人因溺水死亡,相当于每天有150多人。溺水死亡率为8.77%,其中0~14岁的占56.58%,是这个年龄段的第一死因! 卫生组织估计,实际数字可能高出一倍,这样算下来,我们国家平均每天有300多人死于溺水。这个数字令人心惊肉跳,我们以为溺水这样的事离我们很遥远,但现实却十分残酷。 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公民的防溺水常识还处于非常匮乏的状态。溺水对一个家庭带来的伤痛不可估量,防溺水永远在路上。儿童溺水时的真正表现是什么?游泳回来,孩子竟然会在床上淹死?该如何急救溺水儿童?一起学习这些防溺水知识↓↓↓   误区1:你以为孩子站在水里?其实他正在死去! 你见过这样的溺亡事件吗? 一个孩子,在浅水区,周围一米之内全部是大人,但孩子最后溺水而亡了。 在芬兰,就发生过这种很神奇的溺亡事件:一个孩子在水里,手脚扑腾,也没有哭喊大叫,更没有大喊救命,很安静,漂浮在水里。他的周边,起码有三个大人。   还有一个大高个儿就站在水里看着他。 然而,这个孩子,就这么眼睁睁地溺亡了。 事实上,周边的大人们,并不是故意不救,问题在于,他们根本没有觉得这个孩子出现了异常情况,以为孩子在玩水。 “他把头埋在水里,没有呼喊,手脚不停划动,完全看不出来有任何异常,我还以为他在潜水玩儿呢?!” 另外一个例子,出现在西安咸阳。 一位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去游泳中心游泳,孩子在水池里玩耍,没过多久,她发现孩子不见了踪影,最终溺水而亡。监控录像显示,当时孩子就在妈妈身后。   这位母亲背对着孩子,在玩手机。孩子就这样慢慢沉入了水底。 这位妈妈的疏忽固然极其不应该。 但有个问题是:当时是在游泳中心,孩子周边除了玩手机的妈妈,还有很多成年人,游泳中心也有专门的安全员。 而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了孩子的异常。 和上面的例子一样,孩子就这么眼睁睁的在所有人眼皮底下,溺亡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每年都会有一些孩子去游泳,而且并不是去下河下湖,而是由家长带着,去设施设备救生员齐全的游泳中心玩水,但依然会发生溺亡事件。 为什么会这样?对于孩子溺水问题,存在最大的误区!   前段时间,在浙江的一个泳池里发生过一个溺水事件。 一个孩子,在浅水池带着游泳圈游泳,不小心从游泳圈掉下来,落到水中。 最初,刚落水时,孩子有短暂的挣扎。随后,孩子沉入水中,开始变得安静起来,不会扑腾,不会挣扎,也不会呼喊。 如果不仔细去看,孩子仿佛是在玩水,只是潜入水中,而根本不会想到他溺水了。 你会看到,在这个泳池里,孩子周边那么多大人,但没有一个人动手去救那个孩子。 因为大家都没感觉到孩子溺水了。还好,这个孩子被及时救上来了。   这是绝大部分人关于溺水的误区:溺水的人会呼救,会挥手大喊,会使劲扑腾,总之,会发出求救信号,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其实,人真实的溺水状态完全不是如此,尤其是孩子。他们不会呼救,他们不会使劲扑腾,他们也不会挥手。和电视剧里描述孩子溺水会大声呼喊的画面,截然不同。 在周边人看来,处于溺水状态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异常。他们会站立,头微微仰着,双手在水里划动,就像在潜水玩一样。 游泳教练金彦说:“对没有概念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想他到底在干嘛,没有任何挣扎,没有任何行为,这种情况也非常多的,并不是大家印象里面挣扎呼救。” 孩子溺水的真正状态,就是不会呈现什么异常状态。 这才是孩子溺水的真正特征。 网友@加州桃子小姐弟也碰到过有相同经历,她写过一篇博文,总结了孩子溺水的几种特征: 第一,孩子在溺水状态时,不会折腾,而是安静地站立在水中,半仰着头,意识模糊。 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情况。看这张图:   这是孩子在溺水时的真实样子,半个脑袋在水里,半个脑袋在外面,手不停在水中划动。 在外人看来,他们就仿佛把头埋在水中潜伏玩水,而不会认为他们溺水了。但他们的的确确处于溺水状态。 第二,孩子戏水一定会发出声音,只要孩子突然安静下来,大概率是出现了问题。   很多宣传孩子溺水的公益漫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孩子一边往下沉,一边呼喊救命。这是假的! 孩子溺水时,很难发出声音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判断孩子是否有危险,就看他是不是在水里手脚挥动、玩得开心,如果安静,不说话,立刻下水救人。   第三,@加州桃子小姐弟说,孩子在溺水时,没有踢腿的动作,很快会沉下去。这一点,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孩子在溺水时,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呛水,第二个过程才是溺水。 呛水过程中,孩子会扑腾,会在水里起伏。这个过程很短暂,但并非没有。父母如果细心,观察到了,迅速把孩子救上来。 呛水过程后,孩子慢慢下沉,肺部进了一些水。这个时候,呼吸系统会控制人体。孩子会拼命仰着头,把头伸出水面外,以求能呼吸到氧气。 这个时候,孩子进入“无声溺水”阶段。 他们不会呼喊,不会叫,不会扑腾。你看着像是在玩水,其实正在下沉,慢慢死去。 处于“无声溺水”阶段的孩子,非常危险,一旦肺部进水过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后果非常严重。 所以,再次提醒父母:带孩子出去游泳要上点心,发现孩子安静下来要立即行动,那不是在玩水,玩水的孩子不会安静的,那是碰到了危险。   误区2:游泳回来就已安全?孩子还可能淹死在床上! 关于孩子溺水,还有一种情况,干性溺水。绝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听说什么叫“干性溺水”。 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个10岁的小男孩,有一天和妈妈在泳池玩了一个下午。 之后,两个人走路回家。回到家之后,小男孩洗了个澡,说困,就躺在床上午睡。 1个小时后,妈妈看小男孩已经完全变了模样,她试图叫醒孩子,可是孩子已经完全没有反应,脸上被海绵一样的白色泡沫覆盖着。 孩子送到医院,已经死亡了,是溺死的。对,溺死的。   第二个,还是在美国,一个小男孩和父母去游泳,晚上回家之后,说自己肚子疼,上吐下泻,肩膀也疼。 到了晚上,终于被送进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也是溺死的。 这都是被医学界称之为“干性溺水”的典型事例。 什么叫“干性溺水”,比较专业的解释是:受到强烈刺激,例如水或者是惊吓,过度紧张,导致喉头痉挛,结果声门关闭不能正常呼吸,窒息而亡。 换句话说,干性溺水,是自己把自己憋死的。 小孩很容易发生“干性溺水”,去游泳池游泳,呛水了,刺激到了喉部机头,回家之后,喉头肌肉发生痉挛,导致呼吸道关闭。 于是,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虽然概率小,但“干性溺水”一样需要父母们重视: (1)游泳时,家长要时刻盯着孩子,发生呛水时,尤其要小心,因为呛水,容易引发喉部痉挛。 (2)游泳结束后,不要掉以轻心,如果孩子有呼吸困难、嗜睡、痉挛等症状发生,及时送去医院。   误区3:这样施救,或许让溺水者更危险! 有新闻报道称,一名8岁男童在水上乐园玩耍时擅自走到1.6米深的大人泳池中导致溺水,其后虽然及时送至医院抢救,但最终抢救无效而亡。然而,新闻视频中引人注意的是,在工作人员发现其溺水后,曾这样施救:   这也是很多人因为孩子人小体轻,常在儿童溺水急救中使用的“倒挂控水”。 “倒挂控水”——溺水施救绝对禁忌! 溺水过程:人沉于水中时,首先会本能屏气,然而由于缺氧最终只能被迫深呼吸,水一般进入到两个地方,一是经由口鼻呼吸道至肺泡,二是由于误吞进入胃肠。当大量水进入肺泡中阻滞气体交换,导致缺氧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电解质紊乱和器官灌注不足,最终造成呼吸心跳停止。而进入胃肠道的水一般来说并不会造成过多损害,溺水时间短抢救及时的患者甚至可以自行吐出,控水完全没有必要。 广泛流行的将人倒过来控水的方法,只能控出胃中的水,而对于肺里的水毫无作用。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倒挂控水毫无意义。 另一方面,对于溺水导致的呼吸心跳停止,最紧要的是立即心肺复苏,无谓地控水只会造成延误。 如遇儿童溺水,该如何正确急救? 第一步:发现儿童溺水应立即脱离水源,判断是否有意识及呼吸——拍打或呼唤孩子的名字,并同时在5-10秒内检查呼吸,若有反应和呼吸,则认为有生命体征存在。若呼吸停止,美国儿科医学会(AAP)推荐,应立即采用CPR(心肺复苏术)。 第二步:取出阻塞气道的泥沙、水草用小拇指在凝视情况下把泥沙、水草取出。   第三步:遵照CAB——胸外按压(compression)、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的顺序进行CPR: C:胸外按压 对于成人,应将一只手的掌根置于胸部中央的胸骨下半部,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按压时双肘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深度约5厘米。如下图:   对于体格较小的儿童,可以单手按压,位置相同,按压的深度大约5厘米,或者是整个胸壁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如下图:   对于小于1岁的婴儿,则使用2根手指按压,部位为胸部正中间,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和胸骨交界处,按压深度整个胸壁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如下图:   而无论是儿童或成人,频率都是至少每分钟100次,每次要保证胸廓完全回弹后进行下一次按压。 A:开放气道 清除口中异物后,一只手扶住孩子的额头,另外一只手的食指放在他的下巴颏部分,轻轻地让头部后仰,开放被悬雍垂由于重力的原因下坠造成的气道阻塞。   B:人工呼吸 根据孩子口鼻的大小,进行口对口、或口对口鼻的吹气。吹气的时间1秒钟,间隔的时间1秒钟,两次通气大概4秒钟完成。胸部或腹部有明显的起伏表示吹气成功。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例为30:2,即每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注意: 1. 若有多人在场应同时拨打120,若只有1名施救者,则应先进行5个周期的CPR,再拨打120。 2. 若有多人施救,建议5个周期CPR后轮换施救者以保证质量。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可盼网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0645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