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文章正文

行拘拟降至14岁具体情况是什么 是否能减少青少年犯罪

知识问答 2022-01-24 06:56:42 admin

“公安部将推动一批重点立法项目,积极推动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起草工作。”这是5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会上传出的消息。

行拘拟降至14岁具体情况是什么 是否能减少青少年犯罪

行拘拟降至14岁具体情况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将行政拘留的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低至14周岁。也就是说,一旦相关条款获通过,行政拘留将可对14至16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执行处罚了。

这一措施的合理性引发争议。一些人认为,行政拘留执行年龄的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治安“难题”,并对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校园欺凌行为起惩戒作用。一些人则表示,降低未成年人行政拘留的执行年龄应慎重,该处罚方式对青少年违法行为“治标不治本”。

此次公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取消了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不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限制性规定,同时将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年龄范围从之前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修改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外界普遍认为,这一修改是对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引发广泛关注的“积极”回应。

网友针对行拘拟降14岁引热议

1.正方观点

支持,现在的少年犯罪确实很多,比成年人都做的出格。

加强教育是一定的,法律也要加强,做错事就应该受罚!这是从小就知道的道理。

2.反方观点

外在惩罚不是目的,重在意识。

谁还没犯个错啊?都晓得年纪小不懂事,如果要说,家长给子女的性格塑造不当,难道就没错了吗?

律师针对行拘拟降至14岁有话说

支持者: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江国华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所作出的调整,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处罚的加重化,它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未成年人恶性违法犯罪行为的担忧,“这种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因可循的。”他说,基于现行的《刑法》,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尚未达到“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罪行,原则上不能采取任何刑事强制措施。若未成年人的相关行为达到某些重罪的构成标准,就已然“酿成大祸”。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马治国认为,《征求意见稿》作出的调整有事实根据和社会需求,有一定合理性,“如果法律不能规制、防控这种现象,就是对社会不负责。未成年人侵害的对象多数是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如不能有效遏制,是对未成年群体的不负责。”

反对者:

西安市未央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办公室曾被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表扬。该办公室主任张婷婷认为,降低行政拘留年龄“实属治标不治本之举”。

她说,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不断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或多或少引起了大众对于该现象的非理性关注和思考,如果能作总体全面的调研,会发现这一现象仍然属于少数,关注度和典型性毕竟不能与广泛性等同起来。”她认为,以此判断“熊孩子”问题已泛滥成灾而不得不使用非常手段,这未免太简单粗暴了。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舒洪水也认为,责任年龄是基于青少年生理、心理、教育等科学的、普遍性的标准设立的,发生的极端个案不能以偏概全,拘留年龄也不能轻易调整、降低。

“拘留年龄的修改涉及立法的协调问题”,他认为,贸然降低拘留年龄是不理性的,过早地让未成年人接受拘留处罚,可能会引发日后更严重的违法犯罪。“孩子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应更多反思家庭、社会、学校等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孩子的年龄大小问题。”

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可盼网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0645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