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浑浊变色是怎么回事
知识问答 2022-04-11 23:50:01 admin
“问上医”用美国家庭医生的智库为您介绍有关排尿的趣味知识。
1. 大多数人不会起夜排尿大多数人可以在睡眠中的6-8小时内不必排尿,不过夜间排尿一次也是正常的。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或酒精,或者临近睡觉前喝太多水,都可能导致起夜排尿。如果担心这种情况或每夜需起床几次去小便,可以咨询医生。夜间排尿过多的原因也可能是使用某些药物、糖尿病,或者肾脏、心脏、前列腺或其他健康问题导致的,所以最好及时就诊。
2. 有些人在周围有人的情况下无法排尿
这也叫做害羞膀胱综合征或境遇性排尿障碍。虽然其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被认为是一种恐惧症或社会焦虑症。在美国,约7%的人患有该疾病,但通常可以在医生的帮助下缓解症状。安排好如厕时间,并接受行为暴露疗法可能会有所帮助。
3. 每天不需要喝8杯水
虽然每天多喝些水有助于身体保持水分和排出毒素,但不是非得每天喝8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而且可以通过尿液的颜色来判断饮水量是否足够。正常情况下,尿液应该是淡黄色或近似无色,如果尿液颜色较深(深金色),则证明饮水不足。
4. 男性也会患尿路感染(UTIs)
因为女性尿路较短,导致细菌容易到达膀胱,所以她们比男性更容易患尿路感染。但男性的风险较低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而且如果男性患尿路感染,更有可能出现反复感染,这是因为细菌可以潜伏在前列腺组织深部。
5. 蔓越莓汁是否能预防尿路感染尚存争议
虽然有一些说法认为蔓越莓汁对膀胱和尿道有好处,但其相关科学依据并不充分。近期有研究表明,一些蔓越莓补充剂可能有助于预防膀胱感染,因为它们中有名为原花色素的物质,可以防止细菌粘附在膀胱壁上。但由于补充剂的监管尚不完善,所以不同品牌中的活性成分含量相差很大,甚至有一些都达不到起效剂量。许多专家认为蔓越莓汁中含有的原花色素的量并不足以预防尿路感染。
6. X交后排尿有助于女性预防尿路感染
X交后排尿有助于清除尿道细菌。使用杀精泡沫剂和子宫帽的女性患尿路感染的风险较高,所以如果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请考虑改变避孕方式。
7. 芦笋会使尿液产生异味
由于身体会将芦笋分解成类似硫磺(会散发臭鸡蛋味)的物质,所以食用芦笋后,尿液会散发恶臭。其他会导致尿液异味的食物包括鱼和一些香料。无论尿液是恶臭或有香味,都需要请医生检查原因。有趣的是,食用芦笋后,尿液会发臭的这种情况与遗传有关。
8. 粉色或混浊尿液可能是感染的迹象
如果不是在月经期,最近也没有吃红菜头、黑莓或大黄,但是出现了尿液变粉的情况,就需要及时就诊。虽然一些维生素或药物可能会使尿液变色,但尿液中出现红色或粉色可能是血尿的迹象,这可能表明存在感染、肾结石或更严重问题,如肾脏疾病、膀胱癌和内部损伤,需要立即就诊。尿液浑浊也是感染的迹象。
9. 尿液不是无菌的
尿液在膀胱内的时候是无菌的,但经尿道流出的时候会沾染细菌。所以听信一些偏方,如在伤口处涂抹尿液,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或性传播感染。
10. 排尿疼痛的原因有很多
大多数人认为排尿疼痛是因为尿路感染,但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肾结石卡在近膀胱入口处;
对肥皂、阴道灌洗器、甚至厕纸过敏;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壁发炎)。
11. 憋尿太久可能会导致膀胱感染
憋尿太久会提高膀胱感染或其他尿路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女性。膀胱感染的其他风险包括:
每天使用卫生巾或护垫;
如厕后从后向前擦拭,这会将G门处的细菌带至尿道。
12. 尿频可能是因为糖尿病
如果在运动后口渴,然后猛喝了几瓶水,之后频繁去厕所是正常的。但是经常口渴和小便,超过几天或几周,那可能是糖尿病的症状。如果还注意到其他糖尿病症状,如极度疲劳、伤口和青肿愈合过慢、手脚麻木或刺痛,请及时就诊。
13. 大多数人每天需要排尿6-8次
大多数人每天需要小便6-8次,但如果喝的水多,不超过10次的话也是正常的。如果正在使用某些药物,如治疗高血压的利尿剂,那么排尿次数也会增加。
14. 减肥能改善打喷嚏时漏尿许多人,尤其是女性,会在打喷嚏、咳嗽或抬举重物时漏尿,这被称为压力性尿失禁(发生于膀胱受压时)。这种情况可能会在孕期发生,并在分娩后消失。女性绝经后也可能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好消息是,该疾病通常是可治疗的,患者可以做凯格尔练习(Kegels)或接受其他治疗。如果患者超重,减肥有时也会有所帮助。
15. 喝咖啡或啤酒会增加排尿次数
咖啡因和酒精都是利尿剂,所以会增加排尿次数,甚至导致脱水。近期一些研究表明,饮酒或大量饮用咖啡可能与尿失禁相关。饮用大量咖啡可能会使人突然产生强烈的排尿欲望,可以尝试每天用水替代2或3杯咖啡。
16. 水声会刺激排尿
流水的声音会触发排尿欲望,但如果本来没有一丝尿意的人在听到流水声后立刻就要排尿,那可能是急迫性尿失禁。该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某些药物、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以及影响神经系统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病,有时原因也不明确,但及时就诊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标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